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鄧菊秀
壹、 研究背景與目的
單側聽力損失嬰幼兒的早期介入是必要的,但卻未受到重視,其原因之一是這些孩子常被認為單側正常聽力的耳朵仍然可以發展適當的口語能力,因而使得專業人員 與父母容易忽略該採取積極的介入行動。自1980年代以來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正常聽力的同儕,單側聽損兒童在學習、溝通及社交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比原先 設想的更加困難。尤其在嬰幼兒期,單側重度至極重度聽損可能造成語言和說話發展的遲緩,進而影響未來學校的學習。對於在新生兒時即被診斷有單側聽損的嬰幼 兒,除了要儘早確認聽損類型和程度外,更需持續監控優耳的聽閾情況,以維持好耳的聽取優勢。本研究目的是透過聽放制約遊戲的介入,對單側聽損幼兒聽能察覺 反應之實施成效進行探討。
貳、 文獻探討 根 據Lin、Shu、Chang和Bruna(2002)研究指出,國內單側聽損的發生率約一千名新生兒中有3至4位,此結果與美國科羅拉多州新生兒聽力篩 檢的聽損發生率相當一致。另外有研究發現,有一半極輕度或單側聽損兒童當初是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而這些極輕度或單側聽損對幼兒的說話、語言、溝通、行為 和教育方面都造成影響(Davis, Reeve, & Hind, 2001)。綜合相關文獻(Bess & Tharpe, 1984; Bovo, Martini, Beghi, Carmingnoto, Milani, & Zangaglia, 1988),歸納出單側聽損者常遇到的溝通問題:(一)在團體和吵雜環境中會增加聽取的難度;(二)當說話者靠近劣耳處時易造成語音聽取或理解的困難; (三)在安靜和吵雜場合中皆有音源定位的困擾。 吳婌華與張蓓莉(2003)研究國內246位九歲以上單側聽損學生的溝通問題與因應策略,發現這些學生的溝通問題會取決於有無噪音的環境,而產生聽取困難 情境的不同。此外,由於單側聽損學生易發生聽錯話、被誤認不專心、及轉身以優耳朝向說話者而造成奇怪舉止等都可能造成溝通互動的困擾。因此,這些學生經常 採用的因應策略是:(一)與說話者換位置或是轉動頭部身體,讓優耳靠近說話者;(二)請對方再說一遍或說大聲一點; (三)利用視覺線索輔助;(四)更專心地聽,並抓住重點;(五)依聽到的內容猜想對方的意思等積極的溝通方式,以克服溝通上的困難。 由此看來,單側聽損者若在嬰幼兒時期及早被發現與診斷,會有助於早期介入和定期追蹤,以避免未來在語言、溝通、社交及課業學習方面的問題,因此嬰幼兒聽力 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嬰幼兒聽力檢查方法主要可分為主觀性行為聽力檢查和客觀性電生理聽力檢查兩種(陳曉屏、劉殿楨,2004)。對於兩歲以上的幼兒, 通常以制約遊戲聽力檢查為主,另以客觀性聽力檢查為輔。而此制約遊戲聽力檢查的主要目的,是測出受試者各耳的語音閾值和各測試頻率的聽閾。 參、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一名兩歲六個月患有單側聽損之幼兒,為32週出生的早產兒。出生後在保溫箱待1.5個月,在出院後一個月內回醫院接受耳聲傳射檢測(OAE),初篩結果顯示未通過,三個月後再至醫院接受客觀性電生理聽力檢查,診斷出單側(右耳)極重度感音性聽力損失。 二、 研究設計 研 究設計乃採用單一受試研究中的逐變標準實驗設計(the changing criterion design),根據基線期、處理期和追蹤期之逐步養成階段,依序訂定各階段標準,使用動作示範、協同反應、口語提示、獨立完成等策略介入方式,以增進個 案的聽能察覺制約反應(見表一)。
三、 研究程序 此研究程序為:選擇研究個案、學生基本資料與現況分析、目標行為的選擇與界定、目標行為診斷、擬定處理策略、建立基線期資料、執行處理策略、處理策略成效評鑑、修正與再執行、撰寫研究報告,並在研究過程中持續進行相關文獻蒐集與個案行為觀察記錄。 四、 實施步驟 本研究依不同步驟列出階段行為目標、策略及標準,做為介入成效之依據(如表二):
五、 資料分析 本研究採用圖表資料的視覺分析方法,利用曲線圖和分析摘要表呈現量化資料,進而分析策略實施結果。此外,還包含訪談、觀察、聽力圖結果分析等方式。 肆、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共有六個觀察階段,每階段觀察時段從四至六個不等。研究者為主要觀察者,個案母親擔任協同觀察,兩人同時觀察記錄之點對點一致性比率,信度係數為96%,另由第三人進行錄影帶審核,其記錄次數與前兩人的觀察結果,信度係數達93.7%。 在處理期的介入階段和追蹤期的維持階段,個案完成終極行為目標皆超過預設75%正確率的標準值。由視覺分析結果(圖一)得知,個案在基線期未出現目標行 為,平均次數為零次。在處理期中出現的目標行為,階段I的平均數為8.4次,正確率為84%;階段II的平均數為10次,水準和趨勢穩定度皆為100%; 階段III的平均數為7.5次,正確率為75%;階段IV的平均數為10次,正確率為100%,以上四階段皆達到原先設定的平均正確率。在追蹤期的維持階 段,終點目標行為平均數為9.2次,正確率為92%,水準和趨勢穩定度皆為60%,雖然穩定度還不夠,不過顯示處理策略仍有成效,且持續達到75%平均正 確率以上之階段標準。
此外,依據介入處理前個案聽力圖為前測,在介入結束後的聽力檢測為後側。針對聽力檢查前、後測比較,檢核個案聽力檢測使用方法的差異。其結果顯示經聽放制約遊戲介入處理策略,個案可以在兩歲六個月的年齡,正式進行制約遊戲聽力檢查,並測出兩耳的聽閾結果。 伍、 結論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得知,聽放制約遊戲訓練介入方案,對此兩歲六個月單側聽損幼兒在聽能察覺反應行為的建立上有顯著成效,並提昇聽力檢查結果的可信度。此外, 為能維持單側聽損幼童最佳的聽能學習管道,提出以下建議:(1)應隨時監測孩子優耳和劣耳的聽能狀況,並定期進行耳朵與聽力的檢查;(2)避免在受損耳側 面或後面說話,並減低背景噪音的干擾程度,以減少聽取上的困難;(3)做好保護優耳的措施,諸如遠離過大的噪音、及時對受感染耳提供醫療照護等。最後,未 來研究可針對單側聽損嬰幼兒在學齡前階段的口語和溝通發展狀況做進一步的探究。 陸、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吳婌華、張培莉(2003)。單側聽損學生溝通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177-201頁。 陳曉屏、劉殿楨(2004)。嬰幼兒的聽力檢查。健康世界,224,41-44頁。 英文部分 Bess, F. H., & Tharpe, A. M. (1984). Unilateral hearing impairment in children. Pediatrics, 74(2), 206-216. Davis, A., Reeve, K., & Hind, S. B. (2001). Children with mild and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In: A Sound Foundation Through Early Amplification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Section V., 179-186. Lin, H. C., Shu, M. T., Chang, K. C., & Bruna, S. M. (2002). A 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63, 209-218. Bovo, R., Martini, M., Beghi, A., Carmingnoto, D., Milani, M., & Zangaglia, M.(1988). Auditor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Scand Audiol Suppl, 30,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