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十二屆 語詞活動介入對融合班級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促進之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語詞活動介入對融合班級發展遲緩幼兒語言能力促進之研究

A Study of Language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Enhancing Language Ability of Toddlers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during Inclusion Classes

1台南安慶國小、2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1 Department of Tainan Municipal Ancing Elementary School,2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uiy


 

研究背景與目的:幼兒語言的獲得,是藉由日常生活情境中,透過生活上發生的事件及與人互動的點點滴滴,來累積幼兒的詞彙量,發展幼兒的語言。發展遲緩兒在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方面有明顯落後同儕現象,他們由於詞彙量的不足,無法有效表達自我的需求或與同儕互動,語言的理解與表達的訓練對發展遲緩幼兒是必要的課程,研究者本身是台南市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在巡迴輔導工作之經驗中,也確實發現很多的特殊需求幼兒伴隨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象;如何有效提升特殊需求幼兒口語表達與理解能力成了研究者關心的課題,希望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中,和融合班老師配合協助輔導下,讓孩子能在環境中增加詞彙量,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進而與他人互動。

方法: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中之撤回設計(withdrawal design, A-B-C design),研究者為了協助發展遲緩幼兒語言學習,增進其詞彙量,針對學生個別教育目標設計,和老師配合協助輔導下,在戶外遊戲場、學習區、點心活動區的三個自然融合環境中運用巡迴輔導介入,採示範、提示-示範、時間延宕和隨機教學等教學策略,以及環境的安排,對個案進行溝通訓練。學前巡迴導教師提供實物和相片訓練點心食物的認識,學前融合班教師於每天戶外遊戲場和點心時間的對話情境,介入融合教育環境中語言學習遊具和點心名稱,加強生活情境的對話與回應。

結果:本研究分別針對個案在戶外遊戲場、學習區、點心活動區的三個自然情境,進行教學前以及教學後使用語言的正確率進行比較,以透過個案在基線期的原始數值為0%、介入期緩慢進步到20%到100%之間,至追蹤期「遊具名稱」的學習提升到80%~100%,和「點心名稱」的學習為40%~100%,三個階段所蒐集的語言溝通行為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自然情境教學的介入至追蹤期之間,「遊具名稱」的學習,如「溜滑梯」、「鞦韆」和「搖搖馬」等名詞的學習,介入期第五天就出現正確率為100%;「攀爬網」的名詞學習,至介入期第十天,也出現正確率為100%;「溜滑梯」、「鞦韆」和「搖搖馬」等名詞學習的在追蹤期仍然顯示穩定,「攀爬網」的名詞學習在追蹤期的正確率80%至100%,可見學習成效都在80%之上,顯示已達成教育目標。在自然情境能說出「我要玩溜滑梯」、「我要盪鞦韆」、「我要坐搖搖馬」等句子,證明擴展句子有進步。在點心食物名稱學習,「豆漿」的名詞學習,在第十天的正確率達100%;「蛋餅」的名詞學習在第十三天出現正確率100%;「饅頭」和「壽司」的名詞學習在第十六天,也出現正確率達100%。個案的確在追蹤期能類化「豆漿」、「蛋餅」、「饅頭」和「壽司」的生活詞語並且穩定習得這些詞語。至於「包子」名詞的學習,僅管第十六天正確率達80%,「粽子」名詞的學習正確率為60%,然而「包子」和「粽子」名詞的學習在追蹤期並不穩定。分析其原因應該是個案本身記憶不佳,且同時學習六個食物名稱對個案而言可能太多,僅對出現率高或常食用的「豆漿」、「蛋餅」、「饅頭」、「壽司」較能予以類化保留,對「包子」和「粽子」的學習結果無法穩定地習得。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在自然情境中對需求性和意願的表達有明顯的進步,會用「我要吃…」、「我喜歡吃…」、「我不喜歡吃…」等句型來與人互動。

結論:在融合教育的自然情境中,透過學前巡迴教師和班級老師的合作,結合幼兒日常生活經驗中的食物和遊具為教學素材,能有效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的語言能力。研究結果顯示不但增加詞彙量,即使經過時間延宕仍能正確說出五至八個字的句子以表達切身的需求,足以證實此一教學設計確實提昇發展遲緩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

 

關鍵字:語詞活動、融合班、發展遲緩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