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一屆 自閉症兒童的旋律暨視(簡)譜教學法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高雄長庚醫院復健科音樂治療師 張乃文




前言:
〝自閉症〞是於1943年由李歐‧康納 (Leo Kanner)博士正式命名提出後,眾人開始對此類症狀的孩童,投以關注,並有更多的了解。美國心理協會(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並於1994年將自閉症症狀定義為下列項目:正常外觀(normal appearance )、無語(mutism)、不同尋常語言(atypical language)、固執(rigid)、模式化把玩小物體(stereotyped play with small object)、缺乏想像(lack of imagination)、始於嬰兒期或幼兒期(infancy or childhood onset)、失去聯想(loose association)‧‧‧。自此以後,自閉症相關的教學與研究也陸續發表。

 

另一方面,〝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專業發展始於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因時勢所需,建立了有系統的人員培育。1950-1960年音樂治療大多應用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1970-1980年則對發展障礙患者有極大的幫助;自此以後,音樂治療將焦點集中在醫學及生理上的應用與研究,一直持續至今。其中,對於將音樂治療的方法應用於自閉症孩童的專業文章,在80年代以前較多,90年代以後較少。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 The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出版的專業音樂治療期刊(Journal of Music Therapy)中,最近十年的研究文章中,一篇是1994年春季期刊,作者Cindy Lu Edgerton提到以Nordoff & Robbins式的即興音樂治療方式(註一),幫助6-9歲的11位自閉症孩童,增加其溝通行為。另一篇是1995年秋季期刊,作者Evelyn M. Buday針對10位學齡的自閉症孩童,以旋律及節奏方式,教導其作語言的仿說,結果顯示以旋律方式介入,大大提高仿說發音的正確性。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 出版的另一專業音樂治療期刊(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中 ,近十年的自閉症孩童研究文章很少。僅一篇是1993年由Marilyn J. Kostka比較一位9歲自閉症男孩的三項行為-手臂擺動(arm flapping)、上半身身體搖晃(upper body swaying)、適當參與(appropriate participation)行為,分別在上特殊教育的音樂課與一般音樂課的差異;結果顯示該三項行為,在一般音樂課時均減少許多;這即表示該三項屬於焦躁情緒產生之不適切行為,在上特殊教育的音樂課時,出現頻率較多。作者指出本個案將他回歸主流(mainstream)參與同年齡的音樂課,比安排在特殊教育的音樂課的幫助要大。另外作者也提出特殊教育的音樂課活動項目中,包括歌唱(singing)、敲打(playing)、肢體活動(moving)、傾聽(listening),該自閉症男孩大部分專注於傾聽(listening)項目。這顯示該位自閉症男孩的音樂行為反應,僅只表現在最初階段─傾聽(listening)而已。

而台灣音樂治療於1994年組織成型,開始致力推廣的工作。本文鑑於台灣現今對自閉症兒童的音樂教學較偏向節奏敲打,對於提升自閉症孩童音樂學習能力有限,另外東方民族兩岸三地在音樂教法上及使用音樂記譜上,較歐美西方民族多了簡譜,故提出適合本土一般孩童及特殊兒童的旋律暨視(簡)譜教學法。



背景:
在早期研究中,人的右腦對於旋律的處理過程中表現較為活躍,而節奏在左腦處理較佳(Kimura, D.1954: Damasio A & Damasio H.1977);而左腦處理非語言性的聽覺節奏似乎與左腦掌管的右手慣用手行動的技巧表現較為接近(Natale, 1977)。但是到了近年來的研究,Scartelli, J. P.(1991)更清楚指出音樂中的節奏刺激皮質下腦部(subcortical brain)活動,這會升高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 活動及增加皮質(cortical )活動。而Zatorre(1998)卻認為音樂的知覺理解似乎需要整合左、右腦功能,其中在皮質下(subcortical)參與最佳;然而他認為處理音樂的過程是個複雜的工作, 不是簡單區分左、右腦功能就能解釋的。

另一方面,Dawson (1996)指出自閉症含蓋了廣泛的腦部機能障礙(brain dysfunction),而且是在皮質與皮質下層級(cortical & subcortical levels)。

無論音樂如何透過聽覺器官,傳導入中樞神經,在腦部運作;在臨床實作上,多數自閉症兒童的確對音樂有特別的行為及情緒反應。又自閉症兒童在溝通模式上有其特異性,不易使用口語溝通達到教學目的,必須配合其他字卡、圖卡、手勢...等輔具教材,幫助其學習。而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工具,有其一套特定的系統性通用符號,這些符號可代表快慢/長短的時間,高低/左右/上下/前後的方位空間,也有強弱的力度,非常適合用於有溝通障礙的此類患者。



目的:
本文目的在介紹實際方法,來教導自閉症兒童如何有效的學習旋律性音樂暨學習看簡譜的能力,並將之在樂器上敲(搖)出來,進而培養休閒技能,促使自閉症兒童音樂能力的學習,由初階的傾聽或是簡單的被動模式性敲打樂器,提升至較有挑戰性認知理解的認譜敲奏樂器程度,來擴大學習音樂的範圍,增進學習能力與非語言性的溝通方式,並助其能在情感上藉由音樂適度表達。



特色:
中國古代樂譜是以文字記載,稱為〝文字譜〞,較難廣為應用;而西方的記譜是使用〝五線譜〞,也需花費時日學習。反觀簡單易學的〝簡譜〞,是以阿拉伯數字1、2、3、4、5、6、7代表Do、Re、Mi、Fa、Sol、La、Si。另外在數字的上方加〝‧〞表示同一個音,但是高八度音高;若在下方加〝‧〞表示同一個音,但是低八度音高;因此〝 〞即分別代表低、中、高等不同音高的Do。若在數字右邊加〝‧〞表示比原來音的長度再增長二分之一長;若在數字下方加〝─〞表示比原來音的長度減少二分之一音長;因此〝1‧〞即代表在4/4拍號中Do的長度是一拍半;而〝 〞即代表在4/4拍號中Do的長度則是半拍。

這〝簡譜〞是一般人學習簡單認譜的方法,也是特殊兒童教學上的有利工具,可廣泛使用;另外簡譜也是國外民族音樂學者再再稱道的音樂記譜、認譜法。

另外根據Rosemary Crossley (Biklen, 1990)認為自閉症患者是基本神經性的缺損(a neurologically based deficit),其不是理解問題,而是表達缺損,因此強調介入方式,需以促進溝通為主。縱覽各研究與文獻,結構式介入方式(structured intervention approaches)是最被建議使用於自閉症的教學法。而且,大家也逐漸接受自閉症兒童確實在語言上有障礙,進而將焦點從語言教學轉向如何開發其另外不同溝通方式的管道。另外,在Cindy Lu Edgerton一文也提到結構式音樂治療介入,會致使自閉症兒童有正向效果產生,這包括前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s)、注意力(attention span)、自我表達(self expression)、智能(mental age)、自發性語言(spontaneous speech)、聲音模仿技巧(vocal imitation skills)、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工作正確性(task accuracy)。而本文所使用的旋律暨視(簡)譜教學法正屬結構式音樂治療性質之方法。

對象:適用於有配對能力的自閉症兒童,或同等能力的其他類別特殊障礙兒童。


教材:
1.彩色手搖鐘C、D、E、E、F、G等五個或音磚C、D、E、F、G等五個(依個案興趣/能力選用)。
2.10 x 7 cm 硬卡紙五張,分別寫上1,2,3,4,5等阿拉伯(簡譜)數字,護貝。
3.另製作60 x 40 cm一張白底黑字的‘小蜜蜂'簡譜。
方法:1.按個案的面向方位,由左到右將數字卡1,2,3,4,5及彩色手搖鐘(或音磚)C、D、E、E、F、G,分別依音階次序排成上下兩列。如圖:
Therapist
數字卡1, 2, 3, 4, 5
樂器 C、D、E、F、G
Client


2.治療師以手指著數字卡〝1〞後,搖(敲)相對的樂器〝C〞,然後唱出該音正確音高。例如:數字卡"1",搖紅色手搖鐘〝C〞,然後唱"Do"。如此反覆示範每一音,但不一定要按照C、D、E、F、G順序練習。

3.示範多次後,治療師指著數字卡〝1〞唱"Do"後,協助誘導個案搖(敲)出相對的樂器〝C〞,其他音亦同此法。

4.第3步驟練習數次後,治療師收回所有數字卡,然後唱"Do"並敲出相對的樂器〝C〞後,才放下數字卡〝1〞,其他音亦同此法。示範多次後,治療師唱"Do"並敲出相對的樂器〝C〞後,將數字卡〝1〞交給個案,由個案放置正確的位置。其他音亦同此法。若個案不理解,治療師可從肢體協助→口語協助→手勢協助→直到獨立完成,將數字卡放置正確的位置。

5.第4步驟練習數次後,治療師唱"Do"並顯示數字卡〝1〞,由個案敲出相對的樂器〝C〞。若個案不理解,協助方法同上。

6.以上練習由生疏至熟稔,個案的反應時間也縮短。

7.當個案熟悉Do-Re-Mi-Fa-Sol與1,2,3,4,5的配對關係後,可試用〝533─〞 、〝422─〞等小樂句為一單位練習。

8.等個案跟得上小樂句一般速度時,就可使用60 x 40 cm‘小蜜蜂'簡譜,搖(敲)出音樂性旋律。



說明:
1.無需太要求個案唱準音高或是節奏分秒不差。

2.本方法也可將C大調音階各音,依個案學習能力,簡譜改為製成各音在五線譜上位置的不同卡片及單張大的五線譜,可增進個案讀五線譜能力。

3.本活動應注意不要拉壞手搖鐘內部的彈簧。

4.自閉症兒童在學習旋律音高時,節奏的正確率會下降或跟不上;治療師需在唱音高時同時注意節奏的明顯區分,可補不足。


結果:
此教學法依個案理解能力,一週上課一次,一次20-30分鐘,快則4-6次可學會,慢則8-10次。多數個案均能完全將旋律搖(敲)出。意外的是,此旋律性的音樂練習,會誘導部分自閉症個案有主動發聲或跟著旋律哼唱的現象,此現象呼應了先前所述之結構式音樂治療技巧,可誘導自閉症兒童有自發性語言(spontaneous speech)產生。若有此一現象發生時,可進一步適度的誘導其玩仿聲遊戲,再逐漸使用〝自己的聲音〞來作聲音(語言)的溝通。


註一:Nordoff & Robbins是由Paul Nordoff 及 Clive Robbins於70年代所提出的一種音樂即興技巧,音樂治療師透過鋼琴、鼓、、、等樂器,作聲音互動活動,幫助自閉症兒童增加主動性發聲、語音溝通。



參考資料:
- Biklen, D. (1990) Communication Unbound: Autism &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0, 291-314.
- Edgerton C. L. (1994) The Effect of Improvisational Music Therapy on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Autistic Children,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31-62, Spring.
- Damasio, A., & Damasio, H. (1977) Musical faculty and cerebral dominance. In Critchley M.& Henson R.H. *Eds.), Music and Brain (P.141-155), London:Wm. Heinemann Ltd.
- Dawson, G. (1996) Brief Report: Neuropsychology of Autism: A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Scienc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6 (2), 179-184.
- Buday, E. M.(1994) The Effects of Signed and Spoken Words Taught with Music on Sign and Speech Imitation by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P.189-201, Spring.
- Alvin, J. and Warwick A.,(1992) Music Therapy for the autistic chi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11-12.
- Kimura, D. (1994) Left-righ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melod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6, 355-358.
- Kostka, M. J.1993) 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Behaviors of a Student with Autism in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gular Music Classes, Music Therapy Perspectives,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Inc. Volume eleven, Issues2, 57-60.
- Natale, M. (1997) Perception of Nonlinguistic Auditory Hythm's by the Speech Hemisphere, Brain and Language, 4, 32-44.
- Scartelli, J. D. (1991) A Rationale for Subcortical Involvement in Musical Response, in Maranto (Ed.) Applications of Music in Medicine, 29-40,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Therapy, Washington, D. C.
- Zatorre, R. J. (1998)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Human Auditory Cortex for Musical Processing, Brain, 121, 1817-1818.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