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基蘭-巴瑞症候群兒童以物理治療介入之臨床成效:個案報告
The Efficacy of Physical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Guillain-Barre
Syndrome: A Case Report
陳奕安1*、劉妍羚1
I-An Chen1*, Yen-Ling Liu1
1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Shin-Kong Wu Ho-Su Memorial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基蘭-巴瑞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是一種急性、單一病程,侵犯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以發炎及脫髓鞘(demyelination)為主要病理變化的疾病,發生率大約為十萬分之一點二到二點三,男性發生率約為女性的一點五倍。典型病程為約數日至四週的進行性發病,臨床症狀有肢體無力伴隨深部肌腱反射消失、感覺異常等,症狀通常是兩側對稱性發生。大多數病患的症狀先出現於下肢,再蔓延到上肢,且通常由遠端往近端肢體發展,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二的病患會進展到無法行走的程度,即使經過適當的治療,約15%的患者在發病一年後仍有持續性的功能障礙,甚至有些病患在發病數年後仍無法回到原本的社交功能及活動狀態。本研究探討以五歲男童為介入對象,說明個案病情穩定之後一年內的四次物理治療評估及介入結果。
方法:以單一個案為對象,個案於5歲9個月大時發病,於本院接受治療,經免疫球蛋白治療後於兩週內控制病情,並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住院期間,每週五次的物理治療,每次1小時。一開始個案僅能在扶持下維持靜態坐姿及站姿的穩定,經過肌力、肌耐力訓練及功能性移位訓練,個案於一週後出院時,已可以維持動態坐姿平衡以及短距離放手行走。個案於出院後持續於本院接受每週二次的門診物理治療,每次1小時。經過行走、基礎動作(fundamental movement)的穩定能力、移位能力及球類操弄能力,並合併跑步機、腳踏車等訓練,協助個案能全面參與幼稚園與家庭的活動。
結果:個案病情穩定之後一年內的四次物理治療評估及介入結果:待病情穩定後,第一次接受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PDMS-2)評估,發展商數為43,百分等級為<1,發展年齡為6個月至1歲2個月。出院時,第二次接受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評估,發展商數為51,百分等級為<1,發展年齡為1歲3個月至2歲4個月。發病後9個月,第三次接受布魯因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精練度評量工具第二版(BOT2)評估,身體協調百分等級為21,肌力與敏捷度百分等級為27,發展年齡為5歲至5歲9個月,此時大動作發展能力落於為正常範圍,但由於部分動作品質不佳及活動肌耐力不足,所以繼續接受療育。發病後一年,第四次接受布魯因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精練度評量工具第二版評估,,身體協調百分等級為35,肌力與敏捷度百分等級為62,發展年齡為5歲10個月至7歲5個月,因此結束門診物理治療並建議一年再追蹤其後續發展。
結論:在基蘭-巴瑞症候群兒童疾病穩定之後,應及早提供物理治療的介入,以促進個案動作能力的恢復。而在提供物理治療專業評估時,除了以發展商數及等級作為「量」的分析指標,也應該提供動作品質的「質」的分析,有助於治療介入策略的擬定,以促進個案不因動作能力或品質而受限,提升其在幼稚園與家庭的活動參與度。
關鍵字:基蘭-巴瑞症候群、早期療育、物理治療、基礎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