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屆 幼稚園疑似發展遲緩幼兒的出現率與教師處遇經驗之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Study of the Prevalence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and Teachers' Experiences in Coping with Such Children
蔡昆瀛 Kuen-Ying Tsai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Taipei Municipal Teachers College




本研究旨在藉由「教師認定」(teacher identification)推估幼稚園內疑似發展遲緩幼兒的出現率,並探討這一群幼兒的問題特質與教師處遇這些幼兒的經驗。

 

研究對象為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大班的教師及幼兒,經採分層隨機抽樣與叢集抽樣後,共計有22所幼稚園、52個班級、52名教師與1,471名幼兒為研究樣本。研究方法與程序包括:提供教師關於發展遲緩的閱讀資料,由教師提名任教班級中疑似發展遲緩的幼兒,以及與教師個別晤談每一位被提名幼兒的背景資料、發展情形與教師處遇該幼兒的經驗等。茲將主要的研究發現摘列如下:

1. 1,471名受調查的幼兒中,有136名經其教師認定為疑似發展遲緩,其出現率達9.2%;平均每班疑似發展遲緩幼兒數為2.6名。男、女幼兒的出現率比為3.5:1。

2. 經教師認定為疑似發展遲緩的幼兒中,九成來自於雙親家庭,八成六曾就讀過幼稚園,四成在家中排行老么,約半數幼兒家長的教育程度屬高中或專科畢業,另有三成家長為大學或大學以上的學歷。

3. 疑似發展遲緩的幼兒之間,其發展問題具有相當的異質性,若依據主要發展領域加以歸類,計有70種不同組型的發展遲緩。其中,八成六的幼兒具有多重領域的發展問題;在各主要發展領域中,則以情緒與行為發展的問題最為常見(其中又以攻擊行為、經常哭鬧或尖叫、退縮或缺乏自信與安全感等三項特質最普遍),其次為認知發展和語言發展問題。

4. 有六成幼兒的問題被教師歸因為「環境因素」(主要為家庭因素,其中又以不當的教養方式最為普遍),二成幼兒被歸因為「生物因素」,兼具這兩大類成因者僅佔一成。

5. 教師認為「普通幼稚園的普通班」是最適合這些幼兒的安置型態,而特幼班、特殊幼稚園或在家教育等安置方式都被認為最不適宜。

6. 多數幼兒被教師認為對教學或班上其他幼兒同時兼有正面與負面的影響,最普遍的影響是「能增進教師專業知能」及「干擾教學的進行」。

7. 教師處遇這些幼兒最常面臨的困難包括:「因時間不敷或班級人數過多,難以兼顧幼兒的特殊需求」、「不知如何診斷幼兒的發展與學習問題」、「難以和家長溝通」等。

8. 教師最需要獲得的協助包括:「特殊幼兒教育知能的在職訓練」、「適用的評量工具」、「園外專家學者的支援協助」等項。

9. 如果教師有權選擇,有八成六幼兒其教師表示仍願意教這樣的孩子。願意教的主要理由係基於「教育機會平等,教師不應該選擇學生」和「該幼兒並非不可教育」,而不願意教的主要原因則是考量「普通班對該幼兒並非理想的安置環境」。


本論文並就各項研究結果在早期療育與幼兒特教之理論、實務與研究等層面之意義與具體貢獻加以討論,同時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可行建議。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