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醫療場域進行親子團體課程的滿意度調查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醫療場域進行親子團體課程的滿意度調查
Satisfaction Survey for Parent-Child Group Program in Medical Setting

 

高景涵*
Ching-Han-Kao*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 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Department of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Center, Taiwan Adventist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早期療育介入著重家庭的參與,由本醫療場域的治療師與家長共同合作,透過每週的治療介入引導家長成為孩子學習過程的帶領者,期待家長能在生活中促進孩子成長。本中心自202110月份開始進行每週一次,每次40分鐘的開放式「親子團體課程」,共計24次,每6次為一個療程。課程開立後依個案就醫時序陸續參加課程,總計7組親子參與,同時段人數設定最多為4組個案及家長。7組親子課程的參與個案年齡分布為:17個月大至29個月大之兒童,經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第二版(Peabody Development Motor Scale II)評估,粗大動作發展商數為邊緣或遲緩。活動流程為暖身活動打招呼、活動流程及目標說明五分鐘,團體主題活動三十分鐘,結束再見活動五分鐘。主題活動以粗大動作及物品操作為主,活動內容及流程由治療師擬定及設計,且因應每位個案的動作能力不同,給予個別化的動作訓練目標。活動全程由家長引導個案參與,治療師在場提供家長示範、教導或協助,以避免個案無法順利完成活動或過程中家長給予過多的幫忙,且在必要時,治療師視需求調整個別個案的訓練目標。「親子團體課程」不同於過往由治療師直接對兒童進行治療的模式,故想了解家長對於此服務方案的感受,藉由問卷進行探討:醫療場域進行親子團體課程,參與之家長的滿意度為何。

 

方法:本研究採用滿意度調查表,使用五點量尺呈現(非常滿意、滿意、普通、不滿意、非常不滿意)。本研究對象為參加本中心開設的親子團體課程個案之家長,參與課程次數達6次以上的家長發放紙本滿意度問卷調查表,並於下次課程時回收,總計發出7份調查表,回收有效調查表共計4份。問卷內容包含﹕課程活動時間安排、對家長的助益程度、課程對孩子的助益程度、課程活動多樣化滿意度、最喜歡的活動項目、家長自覺最能引導的活動項目及希望加強的活動項目,並請家長書寫其他分享內容。

 

結果:在「課程活動時間安排」、「對家長的助益程度」、「課程對孩子的助益程度」及「課程活動多樣化」等項目,家長選擇非常滿意的比例皆為100%。調查「最喜歡的活動項目」,家長勾選項目為﹕盪鞦韆、過山洞、溜滑梯、平衡木、跳跳床、串珠、爬障礙物。調查家長「自覺最能引導的活動項目」,勾選項目為﹕打招呼、平衡木、爬障礙物、彩虹河石、跳跳床、丟沙包、盪鞦韆。調查「希望加強的活動項目」,家長勾選項目為﹕盪鞦韆、爬障礙物、丟沙包、拼圖、串珠。在其他作答項目,家長回饋包括﹕「小朋友很喜歡來上課」、「小朋友很期待今天要來上課」、「小朋友進步很多」、「治療師設計的活動很多元」、「感謝治療師的用心」等,均給予正面的評價。

 

結論:增加早期療育的效益﹕於醫療場域推行親子團體課程,在治療師的監督下可以落實個別化的治療實踐專業價值,家長的參與可降低兒童焦慮並增加兒童投入活動。也可幫助家長體驗到,兒童透過有計劃的訓練習得各項動作技能及基本團體規則的遵循能力;此外,家長透過實際操作,學習掌握各項引導兒童的技巧,並類化於生活中。家庭介入的親子團體課程可增加早期療育之效益。成員間的支持及回饋﹕家長們互相分享教育孩子的解決方法及就學相關資訊,主動談論並察覺孩子生活中的進步,也能於課程中自行調整符合孩子能力的目標,建立符合現況的期待。未來展望﹕治療師了解家長在課堂中喜歡的活動項目、自覺最能引導的活動項目,可在將來設計課程時作為優先考量,讓家長能較快習得技巧及獲得成就感,以利後續課程進行。對於家長希望加強的活動項目,可調整未來課程中的介入程度,加強引導及支持。本團體收案人數不多,期望未來能蒐集更多家長的回饋。

 

關鍵字:親子團體課程、家長參與、兒童治療、早期療育、滿意度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