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使用雙側密集訓練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上肢動作以作息本位模式之個案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使用雙側密集訓練半側偏癱腦性麻痺兒童的上肢動作以作息本位模式之個案報告
The Application of Routine-Based Bimanual Intensive Training on Upper Limb Function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 : Case Report


許嫚芳*、尹琬婷、陳建銘、蔡曜璘、林亞依
Man-Fang Shiu*, Wan-Ting Yin, Chien-Ming Chen, Yao-Lin Tsai, Ya-Yi, Lin

屏東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Pingtung City

 

研究背景及目的:在半側偏癱的腦性麻痺兒童中,患側手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使用頻率常遠不及健側手,我們期望透過治療增加患側手使用、雙側協調及整體的表現等,使用雙側密集訓練是其中一種提升功能的有效治療方式,對於作者工作的醫院來看,接受早期療育的兒童每周治療時數加總大約是1小時-2小時,無法在治療時段內達成足夠的訓練量,且在治療室內個案常出現哭鬧拒絕活動,因此藉由作息本位的應用,與家長討論出適切的計畫,在過程中替家長增能,將孩子的訓練落實到日常生活的活動之中,以提升上肢動作的表現,在此研究中探討此模式應用的成效。

方法:本研究以一位18個月診斷為半側偏癱腦性麻痺的女童、其家庭以及服務該童的職能治療師為參與者;研究步驟包含了(1)治療師事先了解家庭生態與作息、(2)透過晤談與家長共同討論使用雙側訓練任務的時間、(3)建立上肢動作功能性的目標、(4)配合家庭的優勢與資源擬定在自然環境中可實施的策略、(5)透過一週一次的療育課程中,與討論家長實施活動策略以及所碰到的困境來作為資訊分享,預計介入3個月的時間。以目標達成量表(GAS)以及皮巴迪運動發展量表(PDMS-II)中精細動作的部分,包含抓握能力以及視動整合的分數前後測比較,來呈現孩童的介入成效。

結果:在經過作息本位的晤談後,了解到家長在一日的作息中,有許多與案童相處的時間且家庭支持度佳、有喜歡的零食為優勢,劣勢為個案情緒不穩、對於需費力的活動多拒絕,與家長討論後共同制定出兩個目標:(1)在個案玩滑步車時能夠持續扶著把手滑行3公尺、(2) 家長提醒個案使用患側手拿著零食袋至少1分鐘,在三個月的介入後,個案在GAS分數上皆有進步的情形,兩個目標達到預期目標的50%,在PDMS-II的前後測分數中,精細動作的百分位及商數值前後分數無明顯差異(商數:58/55;百分位:,但在抓握及視覺動作整合的發展年齡上皆有進步,抓握由6個月進步到7個月,視動整合由9個月進步到10個月,家長對於目標的滿意度皆有提升,在家長的觀察紀錄中,家長比起原先更了解在哪些作息中能夠使用雙側肢體參與活動,及利用哪些日常生活活動即可訓練案童的患側手,案童在活動中大多為非對稱性的雙側活動,較少對稱性的雙側活動,且還是會因情緒反應影響任務執行及持續的時間。

結論:在研究的結果中確實看到了個案的進步,雖然在精細動作的評估上仍然落後於一般孩童,但個案在GAS分數上的進步,表示治療成效的進展狀況能夠符合與家長共同制定的目標;在偏癱的幼兒裡在自然情境中大多只使用健側手,且在醫院的情境下有時因情緒反應不佳無法有效率的執行活動,使用作息本位的方式能夠讓專業人員了解家庭的困難及優劣勢,讓家長找到適切的時間,在自然的情境當中執行活動,確切的提升雙側肢體訓練的頻率,減少「回家要做訓練」這件事對家庭的負擔,更能進一步提升家長的自我效能感,未來可再多加考量如何納入不同的專業合作,讓照顧者在家中與個案互動時能夠更加順利,並加以評估此模式中雙側密集訓練的時間及成效。

 

關鍵字:早期療育、以家庭為中心、作息本位介入、腦性麻痺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