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走繩運動訓練對於痙攣型腦性麻痺孩童之成效:隨機對照試驗 Slackline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劉詩瑋 Shih-Wei Liu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復健技術科物理治療組 Physical Therapy Unit of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Section, Tung’ Taichung Metro-Harbor Hospital
背景與目的:腦性麻痺(CP)是一種影響運動和姿勢發展的永久性疾病,這會導致活動受限並歸咎於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兒大腦的非漸進式障礙。疲勞是腦性麻痺兒童生活中的另一個問題,包括那些經歷痙攣(尤其是在行走時的小腿肌肉群),這是腦性麻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因此,需要復健治療來減輕上述的功能限制。走繩運動是在放置在兩個錨點之間的聚酯帶上行走或保持平衡。活動本身是一種專門的開放運動技能,要求肌肉協調和姿勢穩定,以應對各種外部環境及其預期。走繩運動允許高運動可變性,提供小的、非固定的支撐基礎,對身體產生快速的中外側擾動,並對姿勢控制提出很高的挑戰。先前關於走繩的研究表明,這種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年輕健康成人和運動員的姿勢穩定性。其他研究報告說,在走繩運動上執行的平衡任務需要最少的能量消耗,並導致運動員或帕金森病患者的疲勞程度較低。鑑於這些好處,走繩運動可能會改善痙攣性腦性麻痺患者的平衡進而改善運動表現。然而,根據我們所知,目前沒有研究分析過走繩運動訓練針對這一患者群體的影響。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走繩運動訓練介入對痙攣性腦性麻痺兒童姿勢和運動技能的影響。根據推測走繩運動訓練會產生顯著改善患者的姿勢控制能力。
方法:本研究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CT),選取符合標準之27名患有痙攣性腦性痲痺(9-16歲)的孩童隨機分配到走繩運動實驗組(n = 14/13 ± 3歲)或對照組(n= 13/12 ± 2歲)。實驗組將進行每週3次走繩運動訓練(每節30分鐘),共持續6週。每次運動介入課程包括10分鐘的熱身時間,牽拉主要的肌肉群,然後是15分鐘的走繩運動任務,最後是5分鐘的緩和放鬆,這包含自主和靜態的牽拉。走繩運動任務包括在雙足位置保持簡單的身體姿勢、向前和向後邁步以及進行 90 度轉彎,所有過程中都由同一位治療師進行,且參與者皆是赤腳站在繩架上。實驗組的受試者需要完成18次預定介入課程中的至少 17 次(達成率 > 90%),才能將他們的數據納入分析。
結果:主要結果是採靜態姿勢圖(壓力中心-CoP-參數)。次要結果是採用靜態平衡儀檢查和跳躍表現(反向運動跳躍測試和Abalakov 測試)期間下肢肌肉的表面肌電活動。在每次走繩課程結束時記錄運動自覺強度(RPE,> 6-20分)。在運動自覺強度中是呈現“非常輕”程度(RPE = 7.6 ± 0.6)的結果。而介入對於靜態姿勢圖(Xspeed 的顯著時間交互作用,p= 0.006)和跳躍表現(Abalakov 測試的顯著時間交互作用,p= 0.015) 。結果顯示參加走繩運動訓練的患者提高了他們的靜態姿勢控制和運動技能,這些發現在該患者群體中強調了走繩運動訓練是作為一種簡單且廉價的介入治療工具的好處。
結論:此訓練被認為是“非常輕的”這強調了走繩運動不會產生疲勞感,這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因為腦性麻痺患者通常表現出高度疲勞,尤其是痙攣型的腦性麻痺。因此,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走繩運動訓練可能是一種簡單、廉價和有效的工具,可以增強痙攣性腦性麻痺兒童的姿勢控制和運動技能,而不會引起疲勞且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它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復健方式應用(例如,具有少量任務的短期目標,例如簡單的靜態身體姿勢和僅使用一條或幾條線的前進和後退步驟,具有許多任務的長期方案,例如簡單和復雜的靜態體位、前後步、90º-180º轉身、靜態體位抓拋物、只用一條或幾條等),與其他復健平衡工具(如各種穩定和不穩定的表面互相結合等)和其他復健目的(例如力量、耐力等)。此外,在專業人士的監督下,它也可以按照前述的方式用於娛樂和學校環境,因為走繩運動訓練對於喜歡“上線”、盡力而為並試圖挑戰自己的孩子們來說是一項具有挑戰對抗重力的活動。
關鍵字:走繩、腦性麻痺、復健,神經性障礙、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