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跨」出融合的第一步~幼兒園跨專業合作之挑戰及因應策略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disciplinary Team Model in Preschool
柯雅齡
Ya-Lin Ko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aipei
研究背景與目的:融合教育是系統的教育改革歷程,透過環境及教學調整,讓所有學生都能擁有公平與參與的學習經驗,此教育改革需靠幼教、特教及醫療專業協力合作,才有機會創造符合不同幼兒需求之學習環境。1997年《特殊教育法》修訂公布後,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進入幼兒園服務,《特殊教育支持服務及專業團隊運作辦法》(教育部,2023)明確指出專業團隊成員以合作諮詢等方式,提供其有關個案評估、個別化教育計畫目標訂定、課程與教學規劃、環境設施設備改善、輔具購置及運用、轉銜輔導等服務。然目前治療師入園作法較多採取直接教學,幼兒園教師如何「跨」出合作的第一步,與治療師主動邀約及合作,其挑戰及因應方式值得探究。
方法:為探討幼兒園跨專業合作歷程,採取行動研究,以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為起點,思考可行作法,並適時調整,以參與觀察、會議記錄、訪談及文件蒐集資料。6次入班觀察、2次訪談、研究札記及省思、文件資料,包括輔導紀錄、IEP等。研究場域為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本研究稱之太陽附幼)之4~6歲班級為主,共21名幼兒,包括4名具特教身分之特殊需求幼兒,及2名疑似生,教學型態以學習區教學為主;研究參與者包括兩位教師、園主任、學前巡迴輔導教師及語言治療師。研究期間為112學年度,即112年8月1日至113年7月31日。
結果:太陽附幼的融合教育實施原採取各專業合作模式,不同專業人員入園各自給予建議,彼此有溝通但多為各自評估、各自教學,治療師採取抽離評估及個別教學,在將建議以口頭及書面方式提供給幼兒園教師。幼兒園教師發現盡管有治療師協助,但不了解治療師個別教學情況;也少有時間與治療師討論,治療師所提供的建議不見得在班級可使用,於是嘗試主動邀請治療師入班,了解幼兒在班級的學習情況。
一、治療師採取抽離教學;教師主動溝通、積極邀約入班輔導
治療師採取抽離服務,園主任及教師發現對於幼兒助益不大,因此嘗試邀請治療師入班,語言治療師表示願意嘗試,但認為部分幼兒仍需要個別訓練,教師主動表示可調整治療師入班時段之活動,方便治療師觀察幼兒的語言能力,治療師則表示「語言是無時無刻都會發生」不須調整任何時段。有了邀約的成功經驗後,再邀約職能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雖因不同專業其做法有所疑慮,仍表示願意嘗試。
二、治療師願意入班、仍習慣進行個別教學;接受個別時間教學,持續對話
治療師入班後仍選擇在學習區時間進行個別教學、部分時段選擇抽離,教師瞭解治療師擔心無法在自然情境直接協助幼兒,教師們事先討論、主動提問,讓治療師透過入班觀察、與教師晤談、幼兒互動,給予合宜的建議。過程中發現幼兒跟著作息進行活動情緒較為穩定,另外,當教師遇到與治療師討論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尋求園主任協助,讓治療師願意入班,調整為教師諮詢為主的服務方式。
三、理解治療師的擔心,建立不同情境的專業對話
經幾次互動,教師愈理解治療師的顧慮,若當次非常態活動則準備好提問,事先說明該活動重點,讓治療師一入班則可依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同一情境下觀察幼兒澄清問題分析,給予合宜示範及回應,在任何情境中皆可充分溝通對話,幾次之後治療師也發現此做法之可行及有效性。當「相信」了,彼此信任度建立了,專業對話就則可不侷限時空協助更多幼兒。
結論:合作的起點為教師主動邀約及提問,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多元彈性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專業合作;教師理解跨專業合作對於幼兒之重要性、理解治療師擔心在自然情境無法提供幼兒直接教學,而願意多次溝通協調可行做法;團隊成員有了成功的機會,認同在自然情境對於幼兒的幫助,有助於持續彼此的合作。依研究發現,建議各縣市政府宜積極辦理跨專業合作課程,讓幼兒園教師及治療師理解跨專業合作具體可行作法,及足夠的專業人員時數,才有助於促進彼此的合作對話。
關鍵字:跨專業合作、學前融合教育、自然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