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發展遲緩兒童家庭運用自製「玩具箱」教具的參與歷程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發展遲緩兒童家庭運用自製「玩具箱」教具的參與歷程

The Participation Process of Families with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Children Using Self-made Teaching Aid of “Toy Box”

羅欣怡1,2 、莊楚文1,2、陳靜怡1,2*、徐華英2

Shin-Yi Lo 1,2, Chong Cho Man 1,2, Chen, Ching-Yi 1,2*, Hsu, Hua-Yin 2

1桃園市第二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2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桃園服務中心

1 The Early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2nd District of Taoyuan2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Taoyuan branch office

背景與目的︰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指出「應提供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親職教育」(第 23) (兒少法,2021)。看見家庭的優勢,提供支持方案,幫助家長或是主要照顧者學習親職教育。「玩具箱」是將紙箱再次利用設計製成自製教具,透過玩的方式,讓家庭認識不同的學習素材,引導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陪兒童一起玩,落實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參與促進親子互動。

方法︰以桃園市第二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為服務背景,本研究共收取2104歲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之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居住於桃園市桃園區、龜山區。教保員連續3個月每月兩堂共6堂的療育課程中,引導家長以自製教具玩具箱,與發展遲緩兒童互動,包含︰認識玩具箱涵蓋的素材、操作方式和親子互動技巧。透過玩具箱使用者問卷訪談,了解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以玩具箱介入前與介入後,每日陪兒童玩的時間(少於15分鐘/1530分鐘/3045分鐘/451小時/1小時以上);陪兒童一起玩的困難程度(非常困難/困難/尚可/普通/不困難);有無自製教具陪兒童一起玩(無自製/有自製)之成效。統計方式以成對樣本t檢定(Paired sample t test)分析,若p具有顯著差異。並進一步詢問,陪兒童一起玩的困難原因(可複選,填答不困難則免答)。接著若填答,有自製教具陪兒童一起玩,則詢問自製教具的內容,以及相關親職教養改變。

結果︰從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得到結果,玩具箱介入後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每日陪兒童玩的時間,p值為0.189>0.05無顯著差異,其中一組家庭兒童至幼兒園就讀,每日陪玩時間從45分鐘至1小時,降為30分鐘至45分鐘;另一組家庭因媽媽懷孕及夫妻關係的改變,從每日陪玩1小時以上,降為3045分鐘。陪兒童一起玩的困難程度,p值為0.014和有無自製教具陪伴兒童一起玩p值為0.030皆具有顯著差異。家長陪兒童一起玩的困難原因,次數頻率改變最多為,遊戲方式與技巧,介入前(n=11)、介入後(n=2);困難原因次數頻率改變最少的為,家長忙碌,介入前(n=5)、介入後(n=5)。家長自製陪兒童一起玩的教具為,紙箱挖洞投幣/插吸管/冰棒棍/單純玩紙箱、寶特瓶放亮片/七彩小石子/冰塊/保齡球、墊子搭建房子、衛生紙捲滾來滾去等。家長回應玩具箱給家庭的親職教養改變為「兒童很保護玩具箱,放在睡覺的枕頭旁邊」、「每天都有玩一次約10分鐘」、「將玩具箱放電視螢幕上,兒童想玩時會用手指」、「會主動找大人展示玩具箱的玩法,投食物圖卡給小豬吃、插吸管毛球到刺蝟洞洞裡」、「用玩具箱裡的毛球搭配家裡的夾子一起玩」等。

結論︰兒童入幼就讀,和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的身體因素,以及家庭關係的改變,會影響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每日陪兒童玩的時間。玩具箱的介入(認識玩具箱涵蓋的素材、操作方式和親子互動技巧),可降低家長或主要照顧者,陪兒童一起玩的困難程度。遊戲方式與技巧的能力得到正向的成長。並促進運用生活素材自製教具陪兒童一起玩的能力。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因忙碌而無法陪兒童一起玩之議題要持續追蹤。玩具箱的療育課程介入可多元應用於發展遲緩兒童家庭。

關鍵字︰自製教具、玩具箱、早期療育、家庭支持、發展遲緩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