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Therapy on Gross Motor Progress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黃韻蓁1,2*、林巾凱2、李友淳1
Yun-Chen Huang1,2*, Chin-Kai Lin2, Yu-Chun Lee1
1台中榮民總醫院、2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1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2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動作發展是兒童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嬰幼兒使用大肌肉控制身體動作,漸漸發展出爬行、站立、走路、跑步、跳躍、玩球等大動作能力,嬰幼兒時期的動作發展是未來動作技巧的基礎。發展遲緩兒童指的是有一個或多個發展領域比同齡兒童顯著落後,而動作能力缺乏是常見的問題之一。根據過去研究顯示,物理治療介入可以改善發展遲緩孩童的粗大動作能力,其成效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舉凡性別、年齡及遲緩程度等。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一)物理治療介入對發展遲緩孩童大動作各領域進步之成效,包含姿勢控制、移位能力以及球類操作技巧領域;(二)性別、年齡、遲緩程度對粗大動作進步的成效影響;(三)不同頻率介入對粗大動作進步成效的影響。
方法:研究參與者為1歲至6歲孩童,物理治療師使用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 Second Edition,PDMS-2)評估孩童動作能力,其中粗大動作(Gross Motor)領域發展商數低於平均值的孩童。本研究收案16位孩童,隨機分配到實驗一組與實驗二組,兩組人數各8人。活動設計內容由物理治療師根據神經發展治療理論(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NDT),並依照孩童的個別需求、家庭期待,和目前的大動作能力,為其擬訂個別化運動計畫,每次介入時間為30分鐘;實驗一組每周介入一次,共八周,總共介入8次,實驗二組每周介入兩次,共四周,總共介入8次,最後進行後測。以描述性統計分析自變項的性別、年齡、遲緩程度,用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等呈現各個變項的分布情形。使用魏可遜帶符號等級考驗(Wilcoxon signed ranks test)檢驗實驗一組及實驗二組的粗大動作各領域,姿勢控制、移位能力、球類技能等前後測差異。使用魏氏曼惠特尼考驗(Mann Whitney U test)檢定物理治療介入後粗大動作各領域進步的差異情形。
結果:實驗二組在粗大動作所有領域,包含姿勢控制、移位能力、球類技巧及粗大動商數的組內比較皆有顯著差異(p),實驗一組除了球類技巧領域沒有顯著差異,其他領域及粗大動作商數皆有顯著差異(p)。性別對物理治療介入沒有顯著差異;物理治療介入年齡較小的發展遲緩孩童中,移位能力、球類操控技巧領域及粗大動作發展商數中達到顯著差異(p);實驗二組與實驗一組組間比較,在球類操控技巧領域和粗大動作商數中達到顯著差異(p)。
結論:(一)每周固定頻率的物理治療介入可有效改善發展遲緩孩童粗大動作能力(二)年紀越小接受物理治療介入,其進步成效越明顯(三)每周兩次物理治療介入的組別相較於每周介入一次的組別,粗大動作發展及球類技巧能力有顯著進步。
關鍵字:物理治療、發展遲緩、粗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