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連江縣早期療育之跨單位合作-社區療育據點於幼兒園及托育中心到校支援服務之應用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連江縣早期療育之跨單位合作-社區療育據點於幼兒園及托育中心到校支援服務之應用

孫妤瑄*、廖如雯

Yu-Shiuan Sun*, Yu-Wen Liao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連江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轉介暨個案管理與社區療育據點 - (加利利幼兒教室)

方案緣起:連江縣由於其腹地狹小且島嶼分散的地理特性,早療服務之可近性低;此外,村落中緊密的社區街坊鄰居關係,對於一些無鑑定安置身分/疑似發展兒童及其家長而言,也是接受社區服務的壓力和阻礙。伊甸基金會之「到校支援」方案始於幼托單位與家庭工作的困境,因與家庭尚未建立穩定的關係、家庭療育知能尚在發展、或面臨外在多重壓力等因素,致使家長與幼托單位對於兒童需求看法不一致。幼托單位通常已面臨到兒童無法配合在校的團體規範進而影響班級教學,而家長則在親師溝通困難下對於幼托單位有所牴觸。早療單位在三角關係中成為溝通橋樑,本方案通過將幼托單位、家長和早療教保員與社工有效連結,以協助克服溝通障礙,共同促進兒童的學習和發展。

方案目標:本服務方案旨在支持那些尚未順利接受療育資源或學校特教資源的家庭,伴隨面臨親師溝通困難及兒童個別發展議題,而影響兒童在校融入的情況。服務目標如下:

  • 探討建立社區據點與幼托單位的跨單位合作策略。
  • 促進無鑑定安置身分/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在校的適應過程。
  • 早療單位同時作為親師溝通的中介者。

方案規劃設計:本服務方案透過到校服務「自然情境」的優勢,使兒童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習得適應技巧,協助老師加入適合兒童發展的策略或班級常規。在老師與同儕的支持與回饋下,更能讓兒童發展出合適的適應策略,減少技巧類化的過程與困難。另,每位接受服務的兒童都有早療教保員與社工共同進入工作。

一、與學校之工作:

  早療社工定期於發展篩檢時程後,與當地幼托單位關心兒童概況,是本方案服務介入前重要的支持策略。幼托單位填寫申請表,勾選諮詢項目 (包含兒童個別性評估、團體活動設計、教學策略設計等)後,早療教保員與社工會入班初評,確認介入方向並規劃適切策略。後續早療教保員與社工將進行四到六次的現場觀察,前期密集追蹤一周一次,後期執行追蹤兩周一次。入班時透過討論、實作、示範來推動服務,每次服務皆與幼托單位老師討論執行現況,進行策略實施上的討論與修正。

二、與家庭之工作:

   早療社工會以「與學校老師共同找出適合兒童的教育方法」說法與家長說明本服務的目的,通常能家長理解及同意接受方案的介入。此外,社工會在服務執行的前、中、後期與家長以電訪或家訪的方式分享到校的觀察,協助家庭以不同視角看見兒童的現況。

三、與巡迴輔導老師之分工合作:

   本方案與巡迴輔導老師有相互支援及資訊共享的共識。對於無鑑定安置身分/疑似發展兒童,早療單位相較巡迴輔導老師可以花更多時間與班級老師進行策略上的討論。對於有鑑定安置的兒童,巡迴輔導老師可以著重在能力上的目標,早療單位的到校支援則是著重在老師的困擾,從策略的建議到高頻率的執行討論,協助兒童所需的策略能夠融合進老師的帶班中。

成果及成效分析:

  • 方案執行現況

目前共服務四案,一案主訴為語言發展;另外三案主訴皆為社會情緒技巧。其中三案在「兒童個別性評估」如:尋求關注行為、情緒事件的處理能力、仿說動機低上提出討論,並給予建議如:請老師告知兒童會主動關心他的時機及次數、請老師與兒童討論平復情緒的方式、請老師以聲音搭配動作引導,另有兩案同時由本單位早療教保員提出「教學策略設計」如:在班級活動時使用視覺提示版、將聲音元素納入課程規劃、讓兒童主導遊戲創造自然發聲情境之建議。

  • 介入成效
    • 建立與幼兒園/托育中心的跨單位合作

建立此服務方案前,已有在固定時機主動與幼兒園及托育中心聯繫的慣例,且當校方提出需求後能立即回應,進而成功推動此方案。入校服務後有高頻率的討論及針對個案的介入,提供實質專業建議及情緒支持,也共享與家庭工作之現況,使之資訊透明。

    • 促進無鑑定安置身分/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在校適應

個案目標之達成狀況以質性方式評估,目標都有達成(如:老師主動告知會不定時去看孩子3次下,孩子能夠在學習區自行操作等待老師前來)

    • 促進親師溝通與合作

服務過程中會密集的與家庭回饋學校與兒童的正向改變,傳遞學校與家庭雙方的資訊,軟化家庭對早療防備的態度,最終四案中有兩案皆在到校服務後同意接受時段療育服務。

  • 介入的成功因素
    • 早療單位、幼托老師、巡迴輔導老師之跨專業合作。以兒童、班級為核心進行討論,具體的建議能使專業間的溝通更順暢,操作的便利性能使策略更頻繁、更容易被執行。
    • 合適的策略與高頻率的介入,為形成正向改變的重要因素。需早療教保員與社工對班級與兒童有充分的了解,提供合適的策略,以及老師認同目標且高頻率的執行,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有助於兒童發展。
  • 影響成效之相關因素
    • 教師對兒童的前見影響策略實施之成效

 班級老師在服務中扮演著策略執行的重要角色,我們亦從經驗中發現「及時介入」的重要性。若老師已累積許多對兒童既定的負面想法,有時會陷入放大特定兒童問題的狀況,合作上需要更多情緒支持與同理,藉由過去的負面經驗釐清服務上的盲點,練習對問題保持理性與客觀也是其中重要環節。

    • 家長的態度以及家庭支持度對方案後續之影響

成功進家服務的因素,為家長看見早療進入學校操作的策略對於兒童的改變,意識到兒童的需求,而對早療的態度軟化。過程中,早療教保員與社工也要能與家庭共同釐清服務目標,而能順利接受服務。

結論與建議:「到校支援」服務乃因應離島關係緊密特性以及早療資源有限,而發展出之創新服務方式。除了協助幼托老師更直接得到早療資源、掌握協助疑似發展遲緩兒童之教學策略外;兒童可直接在校得到專業團隊之協助,讓家長減少讓兒童參與早期療育之疑慮與恐懼,進而促進家庭把握參與早療服務的時機。在早療單位、幼托老師、巡迴輔導老師跨單位合作下,協助老師在校執行有助於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教學策略,一起帶動與家庭合作之正面循環,形成推動兒童改變之契機與曙光。

關鍵字:跨單位合作、早期療育、親師溝通、無鑑定安置兒童、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到校支援、離島早療

(本文作者孫妤瑄為伊甸基金會社工師;廖如雯原為伊甸基金會教保員,於2024731日於伊甸基金會離職,現為該服務之專團人員)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