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十屆 玩具性質對兩位融合班特殊幼兒社會與認知遊戲行為之影響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Effects of Toys on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Play Behavior of Two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in an Inclusive Class
*劉蔚萍1、洪愛詔2   Wei-Ping Liu1, Ai-Chao Hung2
1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2台東國小附設幼稚園
1Department of Children and Family Service, Shu-Te University,  2Kindergarten, Taiton Elementary School


 

研究背景與目的

         遊戲是幼兒生活主體之ㄧ,而玩具是重要元素。依玩具促進社交程度,可分社會性及隔離性玩具,前者可促進社會互動,後者缺乏此功能。社會遊戲行為分為單獨、平行及群體。特殊幼兒在融合班玩玩具,除社會互動發展外,亦與認知發展有關,認知遊戲行為分為功能、建構、想像及規則。
 

國內探討玩具與特殊幼兒文獻具下列四特點,一、多以遊戲觀點探討特殊幼兒社會遊戲行為,罕以玩具觀點探討之;二、多數研究著重社會遊戲行為,較少探討玩具對認知遊戲行為之影響;三、未探討哪種玩具具較佳社會性,或較佳隔離性;四、多數以障別探討特殊幼兒遊戲行為,且多以學齡兒童為對象。因此本研究欲探究玩具性質對學齡前融合班級特殊幼兒社會與認知遊戲行為之影響,研究問題如下 :

一、社會性玩具能否顯著促進群體遊戲行為?

二、哪種社會性玩具能促進較多群體遊戲行為?

三、哪種社會性玩具能促進較多建構與想像遊戲行為?

四、哪種隔離性玩具能促進較多建構與想像遊戲行為?


研究方法  托兒所大班兩位男性特殊幼兒為研究對象,分別為肢障及中度智障。娃娃角與益智角設為實驗區,前者放置四類社會性玩具(積木、扮演玩具、煮飯玩具及交通工具),後者放置六類隔離性玩具(繪畫工具、拼圖、書、串珠、益智玩具與視聽玩具)。研究者於教室自然情境中,拍攝兩位幼兒角落時間遊戲行為,共拍攝四星期,再由三位劃記員以時間取樣記錄遊戲行為,劃記員曾受訓與多次練習,信度達0.95。
 

結果

因兩幼兒遊戲行為表現差異甚大,因此個別分析後再歸納結論。

一、幼兒甲:社會性玩具能顯著促進其群體遊戲行為,隔離性玩具顯著促進其單獨遊戲行為。幼兒乙:社會性玩具能顯著促進其平行與群體遊戲行為,以平行為多,隔離性玩具顯著促進其單獨遊戲行為。

二、社會性玩具中以交通工具為最佳,其促進幼兒甲群體遊戲行為,與幼兒乙平行遊戲行為。然而交通工具是否與性別有關,未來研究可再深入觀察特殊女童使用交通工具的結果。

三、幼兒甲:社會性玩具的積木可促其建構、煮飯玩具可促其想像遊戲行為。幼兒乙:積木促進其建構。然而兩幼兒使用社會性玩具時,功能遊戲行為出現最多。

四、幼兒甲:隔離性玩具的繪畫工具可促建構、串珠促進想像遊戲行為。幼兒乙:拼圖促進建構遊戲行為。兩幼兒仍以功能遊戲行為次數最多。 結論一、玩具性質對特殊幼兒的社會遊戲行為有顯著影響,尤其是單獨與群體遊戲行為。

二、社會性玩具中以交通工具為最佳,促進平行與群體遊戲行為。

三、兩幼兒一致表現,功能遊戲行為佔最多數,社會性玩具的積木可促進建構遊戲行為,但隔離性玩具未有一致性。玩具性質對特殊幼兒認知遊戲行為之影響,尚需深入探討。



關鍵字:玩具性質、特殊幼兒、社會遊戲行為、認知遊戲行為、學前融合教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