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十屆 早療班提昇親職功能之行動歷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Reflection and Action:Facilitating Parenting skills through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柯雅齡、戈良惠
Ya-Lin Ko , Liang Whey Kuo
臺北市立文山特殊教育學校
Taipei Municipal Wenshan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研究動機與目的:家長對於發展遲緩幼兒之發展有其重大的影響,以親職方案提升家長功能更是早期療育過程重要一環。因此對於身為早療班教師的我,更體認提昇親職功能才是要旨。依循動機,思考著親職團體的實施歷程為何?親子互動提昇為何?在親職團體中遭遇的困難或衝突?如何因應?並透過此行動研究的實施與反思,親職團體的可行模式為何?


方法: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於醫院早療班規劃親職團體的活動,協助家長了解如何與孩子互動,以12對親子為研究對象。在歷程中,除十週課程規劃外,並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以個案資料表、醫院評估報告書、教學日誌、札記、研究省思等,輔以錄影、錄音做出所做出的晤談紀錄,作於資料收集及分析之來源。


結果:以提昇家長的親職功能為主,示範教學為輔,所設計出的親子導向團體,其規劃為:1.確認幼兒入班資格,以設籍臺北市三歲以下初診斷出之發展遲緩幼兒,尚未接受任何療育,家長亟需提昇親職功能者。2.在入班晤談時即說明此班的課程模式,非以幼兒為主的班級型態,而是親子參與,確定家長參與的意願,及在團體中需負的責任。3.提供入班說明會及出班轉銜說明會。4.循序漸進的課程設計,前兩週每兩個孩子一組,第三、四週以四個孩子一組,第五週起則以六人一組,其分組的方式,完全依照孩子的能力分組;時間先從一個半小時讓孩子適應後,到第三週才開始兩小時的課程。5.不定時舉辦親職講座,有系統且步驟的讓家長了解發展遲緩幼兒的需求及能力。

在執行親職功能困境為:家長常忘記了居家活動建議或理解上所有落差;主要照顧者的身體及體力也會有影響;對於孩子能力上的理解不足,不是過於高估就是低估;親子互動能力、說話技巧上仍有困難;家中其他問題,像是家人間教養態度不一、經濟問題、婚姻狀況、手足之爭等。行動後再省思:如何說清楚講明白,讓家長清楚孩子的診斷及能力狀況,具體說明居家活動執行步驟及活動先後順序,並提供「示範」及「演練」等策略;也思考老師所提供的是否與家長所需要的有所差距;更體認到是否對於家長的要求過高,也該多給予家長鼓勵及認同的。

結論:在研究中可見進步中的親子互動,家人協助策略及主動性有所提升;家長的敏銳度、警覺性、堅持度皆有其進展,較能了解孩子的主要問題;亦可見家長間教養經驗分享及彼此支持打氣;家長更懂得如何運用早療相關資源。關鍵詞:早期療育、親職功能、行動歷程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