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一屆 遲緩兒家庭教育方案行動研究 --- 如何幫助遲緩兒克服學習困難與入學調適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陳麗文(南投縣家庭教育中心)




    「當媽媽應該是喜悅的,可是我一想到孩子的將來,忍不住...就流淚 !」

這 是一位遲緩兒母親的心路歷程,其實許多母親當面臨孩子的發展遲緩,忍不住會有許多的擔憂與無助,不知該如何幫助孩子,在這競爭激烈的資訊社會中,一步步走 來...。遲緩兒的早期教育,因個別家庭因素,而有極大的差異。舉凡父母的教養態度、相關認知常識、家庭經濟因素以及孩子是否接受學前教育...等,都會 影響幼兒的正常發展。

 

對於遲緩兒而言,早期的發現與療育,是其日後正常學習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父母是否能在孩子幼年時,及早覺察到孩子發展的問題,對遲緩兒的醫療與教育,皆有莫大的助益。一般家長對於孩子的發展遲緩,有的抱持著緊張、積極的態度,有的則是焦慮、迴避問題;有些家長由於認知常識的不足,忽略了孩子早期療育的先機。對於已覺察到幼兒發展遲緩的家長而言,卻因為本身生活上或是精神上的壓力,而覺得困難與無奈。本方案在增進父母知能,以及如何幫助發展遲緩兒童克服學習困難與入學調適上,有些實際案例的討論與分享;藉著遲緩兒家庭教育方案的推行,幫助家長彼此相互支持與對話,期能在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的路途上,獲得更多的協助與關懷。
 

•壹、            緒論-背景與目的

在接觸「疑似處於危險狀態中幼兒」學習困難的案例中,筆者發現許多家長覺得孩子的發展遲緩以及進入幼稚園時,生活適應所引發的焦慮情緒,會影響其早期的學習成效。因此本方案嘗試以個別深入訪談、父母團體活動的方式,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發展遲緩與學習困難的可能原因」;透過方案的進行使家長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早期療育」的認知常識,並且藉由團體成員的相互對話,來激發家長陪孩子一起成長的力量。期能幫助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早期療育與學習困難時,更能藉由認知常識的充實、以及團體中成員經驗的相互分享,來學習如何自我調適與成長。因此,如何透過團體的支持與認知常識的增長,使家長具有更大的信心與力量,來幫助孩子的學習成長,並且透過「家庭、社區服務網絡」的支持與服務,結合各相關機構的社區資源,期使「疑似處於危險狀態中」或是「處於環境中危險狀態」幼兒的家庭,能獲得更多的支持與服務。


•貳、            遲緩兒的春天

一、出生的喜悅-父母的心路

   

「孩子出生時,我原本是非常高興的;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漸漸地感覺到不安與焦慮,....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但是想想.....我不能放棄我的孩子,因為他是我生的,我覺得我應該要努力的去愛他,...我更要堅強,不管別人怎麼想,我就是要支持我的孩子,不斷的學習與成長。....我不會放棄任何幫助他的希望,我永遠不會放棄.....。」(890903-1)

    當面臨孩子的障礙或是發展遲緩時,大部份的家長,心裡是非常的艱苦與焦慮的。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但是在肢體或是語言的發展上,卻是和同齡的孩子不同。面對孩子的發展遲緩,以及旁人異樣的眼光,父母的內心甚是煎熬...。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有沒有什麼樣的支持,可以幫助家長勇敢的面對以及尋求協助的智慧。

在筆者所接觸到的個案中發現: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發展遲緩的情形,有時會因為自身認知常識的不足,或是擔心他人異樣的眼光,而無法接受孩子的狀況;有些家長會以迴避或是羞愧的態度,來逃避問題。因此,即使學校老師發現孩子的狀況,有些家長依舊不能去面對,而忽略了孩子早期的醫療照顧,以及實際生活中的關心與學習。有些家長因擔心不知該如何去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或是覺得孩子的問題是因自己造成而自責....。事實上早期教育係指:針對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從初生到六歲的學前幼兒及其家人,所提供的各項療育服務;期能經由早期的醫療復健或充實方案等措施,幫助幼兒充分發展生活學習與自我調適的能力,因此傳統上有早期介入、早期療育的說法。(Bailey &Wolery,1992)當我們發現處於疑似危險狀態中的幼兒(指具有潛在的、遺傳的發展遲緩或是生理疾病的幼兒。這些孩子可能具有某些障礙的傾向,有時候有,但是有時候卻又並不明顯,需要借重醫療與教育診斷,以了解其障礙情形的孩子。例如:極端好動、經常坐不住、不理會別人的反應、眼神遲滯的孩子。)或是那些處於危險狀態中的幼兒(指生理缺陷、需要醫藥治療的身心障礙幼兒。這些幼兒可明顯的從外觀與舉止上看出來,或是在醫療上被確切地診斷出,具有身心障礙的孩子。例如:唐氏兒、肢體障礙等。)以及那些正處於環境中危險狀態的幼兒(指幼兒的生活情境,如家庭、學校中具有可能導致其身、心產生障礙的因素;或是處在一個和其學習能力與程度不能相稱之教育環境中的幼兒。例如:父母失和的家庭、教法不當的班級,以及不能滿足班級中統一性學習內容的情形...等障礙型態中的幼兒)都需透過診斷與轉介,來接受早期教育。(黃世鈺,民86)

早期教育的內容包括:科際整合觀(由教師、特殊教育專家、教育行政人員、醫護人員、治療人員、社會工作者、營養師..等各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特殊的教育需求(統整的把握、瞭解個別行為所蘊含的主觀意義,探討個人的主觀知覺,彙編符合其內在世界經驗的學習素材,探查個人所匱乏的獨特性需要,針對其個別差異,設計個別化教育方案。)、建立標準(配合個體的教育與醫療需求,提供專業的諮詢和輔導,建立個別化的特殊教育與服務的標準)以及家庭能為的觀點。早期教育強調納入家庭資源,提供家庭普及化、支援性的服務,並且鼓勵家庭參與,強調家庭能為,並且為每一個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設計「個別化的家庭服務方案」,以了解、配合障礙者與家庭的需求。提供在家的個別化親職教育,鼓勵家長參與,讓父母接受相關訓練,使其在家庭中亦具有正確輔育幼兒的知能。同時亦教育家長,以積極、負責、樂觀的態度,承擔子女的教育責任;發揮家庭能為的力量,建立家長在家庭教育的自信與意念。(許天威,民74a;陳榮華,民75;盧臺華,民77;黃世鈺,民86)

二、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努力

許多家長在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往往因為資訊的缺乏而不知所措,一般我們所謂的早期教育,係透過機構的策劃,結合社區與家庭,由教師進行家庭訪問,帶領孩子從遊戲中學習,並且指導家長有關教養子女的方法,期以改善低收入家庭中幼兒的文化環境,使之在入學前的心智發展,不致因文化刺激貧乏,而較平常兒童落後,從而減少其入學後的學習困難。並且針對學前幼兒的特別需求,規劃各種照顧方案與教育機會,希望能透過適當的學前輔導,來減緩幼兒入學後的學習困難,或因可能的學習障礙,而產生的調適問題。我國自民國八十一年度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後,推展以回歸主流方式,擴大特殊幼兒就學機會:實施偏遠地區、低收入家庭及殘障等文化不利幼兒之充分就學辦法、實驗學前特殊幼兒的安置與輔導模式、增設特殊幼兒實驗班等。近年來的「早期教育」,傾向於反標誌、回歸主流,並且強調以普通教育為開始,以及「全面融合」的教育趨勢,基於教育及生活理念的普遍強調時效性,能夠及早發現徵兆,並且依照個別差異的情形,來採取適當的教育措施。

在幫助孩子的學習上,美國教育學者Dr. Sandra Crosser(1992)倡導安排早期教育環境,以促進有效學習的教育理念。包括:上課前的安排(如:團體活動空間的規劃、工作中心區的設計與區隔-通道效應、教材的組織與取放、學習刺激的程度以及教室的動線)、幼兒到園與離校時間的安排、課表的流程、設備和教材間的互動、衝突的解決等。此模式提供教師或家長一個學習情境的規劃,與互動情境的安排與留意。以行為分析模式為主的教育,係以行為改變技術為基礎,為了增強孩子的快速學習,而使用制約、增強、塑造、以及家長對孩子行為給予立即的反應,或是自然情境中的教學等。其所採用的方法有:心理治療處遇(如:系統檢敏法、洪水法、嫌惡治療法、隱喻法、模仿治療法、生理回饋法)、教育處遇(操弄行為發生的前因,如:.楷模法、促進法、刺激修正法、環境設計等;另一種操弄行為發生的後果,如:.積極增強、消弱、.隔離、.懲罰。)另一種認知導向模式的教育是:以皮亞傑認知發展論為基礎,認為當幼兒與環境、成人或其他幼兒發生互動時,學習於焉產生。因此,幼兒教師在準備學習環境時,應著重在如何促進環境與幼兒或是其他成人與幼兒的互動。皮亞傑所提出幼兒發展的五大領域為:適應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自理行為,以及在不同場合的適應行為。)、認知能力(發展與年齡相當的智力功能,尤其是獲得、了解與知道。)、溝通能力(表達感覺能力的發展,並且了解其他口語、非口語、手語、手勢和文字表達。)、生理(發展與年齡相當的控制與協調肌肉的能力。)、社會與情緒(發展與年齡和情境相符合的能力,了解他人的感覺,發展合宜並為人所接受的行為)。(傅秀媚,民87;黃世鈺,民86)

早期教育需仰賴家庭的配合,提供兒童的生活訊息,以作為教育措施的參考,兒童經過學習得的行為改變,更需驗證於日常生活中。但是在家長參與的過程中,首先需掌握兒童的特質,並且符合家庭的需求,以應用行為分析的理念與實務技巧,幫助家長將其焦點著重在支持、鼓勵與付諸行動,應用行為分析法在早期教育評量中,影響家庭參與的作為,同時也包含了「發展個別化的家庭服務方案」(IFSP)。其整體模式如圖1:
 

attachments/200905/8645594980.jpg

圖1 家庭參與的評量歷程
資料來源:黃世鈺(民86,頁234)

三、團體的介入-父母的支持

    面對早期教育的種種趨勢,以及家長內心的艱難,本方案特別從家長支持團體的相互對話與理解出發,期待在團體中能幫助家長自我澄清與覺察,以及如何在團中藉由團體互動的力量,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幫助。因此,在活動的規劃上,特別留意家長內心的感受,及其心路歷程的分享,以及如何引導家長藉由活動的參與,願意相互坦露、表達內心的感覺,並且彼此分享其在幼兒成長過程中,如何實際幫助孩子早期療育,及其在學習困難方面的克服。在此,我們也針對親師溝通與互動上,規劃了一些對話與澄清,期待對於孩子的在家教育,或是學校教育部份,能有一個相互對談與學習成長的機會。

    本方案藉由團體活動與個別訪談的方式,探討如何藉由家長心路歷程的澄清,以及團體中相互理解的對話,來幫助家長尋求孩子的早期教育,以及如何克服學習上的困難與入學後的調適問題。此團體活動於每週擇一晚上,七時至九時連續五次,於某鎮立幼稚園進行,家長係透過園方事先以問卷篩選,並且有意願參與者,共計二十名家長;另針對有意願接受訪談的家長,進行個別深入訪談。如圖2及圖3所示本方案的行動策略是:透過團體活動的規劃,來引發家長自我覺察的動機,尋找一個問題的起點,使家長明瞭自己家庭所面臨的實際情境;如何透過團體中的對話,以及個別訪談中的自我澄清,來重新詮釋家人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問題背後的意義;如何過相互的理解與對話,重建家人的關係以及問題的解決。
 

attachments/200905/0547902087.jpg


圖2行動策略的研究架構

attachments/200905/7441149237.jpg

  
圖3發展中的行動策略



 

•參、               資料分析

 

•一、               發展遲緩的診斷與學習困難的瞭解

   「我不知道什麼是發展遲緩,雖然我的孩子在學習上,比較跟不上同年齡的孩子,可是我實在不願意去承認,說他是有問題的孩子。....我也很害怕,我的孩子是怎麼了,我該怎麼去弄清楚,.........我的孩子怎麼了,他可以獲得治療嗎?」(890903-2)

    幼兒由於尚在發展階段,因此我們通常不將學前幼兒標記為「學習障礙」,而一般是以「發展遲緩」來稱呼。孩子三歲以前的健康檢查,有時也很難直接斷定說,他就是學習障礙。不過,當孩子在動作、語言、認知以及概念上的發展,都明顯的比一般同齡的孩子差時,家長千萬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晚開竅」,或是「長大了就好了」。有時還是要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斷,以便及早給予療育。美國心理學家Lerner(1993)提出一些指標,可做為家長判斷的參考,例如:三歲時無法接球、無法單腳和雙腳一起跳、無法用手操作玩具;四歲時未使用語言溝通、表達有限的詞彙、表達不易被瞭解;五歲時無法數一到十、無法說出顏色名稱、無法玩拼圖、過動或是不專注。

二、從矛盾、無助到接納

「剛開始我自己有時候也很難相信,我的孩子怎麼會這樣,....我到處帶他去看醫生,有的醫生會安慰我,或許孩子是發展的較慢,有的醫生則是不大說,.....我想或許是因為不懂、也不知道該要怎麼辦!所以就更加的焦慮與惶恐。....有時會很害怕帶孩子出門,我擔心人家會怎麼看我跟我的孩子.....。 」(890903-3)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先天上的問題,或是懷疑孩子的學習問題,是與其發展有關係時,通常會先否定診斷,寧願相信誤診,或是孩子「晚開竅」,甚至會開始去怪罪自己,或是親人曾犯的錯誤,如懷孕過程的錯誤,或是帶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差錯。由於某些隱性的障礙,更加容易造成家長的不相信,自己孩子先天上的問題;而容易歸因於是後天上管教的問題,甚至會到處去求證。但是,一旦確定孩子的障礙是事實時,多數的家長都需要一段時間來自我調適。有些家長在調適的階段,也容易去探討造成障礙的原因,但是可能有些家長找不到滿意的答案。由於家長會在潛意識中拒絕孩子,或是因為孩子的障礙而過度補償與溺愛,有些家長面對醫生的診斷,或許會抱持著否定的態度或生氣。但是,不論是拒絕或是過度保護,都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以及情緒上的穩定。因此,如何尋求社區資源的協助或是相關機構的幫助,對家長與幼兒而言,都將有莫大的幫助。

    二、 教育與親情的兩難-孩子的學習與肯定


「我很想自己教孩子,所以我也買了很多的教材。我想沒關係....只要我願意努力,花更多的時間來教他,他一定會跟上同學的。....可是他非常的不聽話,有時也不乖乖的坐好,一說他他就哭,或是鬧情緒....我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教。....現在只要我一回到家,他有時還會躲起來,好像很怕見到我。其實我是為他好,我希望他也可以加倍努力,雖然我們不聰明,...可是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努力,還是有機會可以跟得上人家的....。」(890903-4)

孩子的學習,有時會受到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文化刺激的不足(較少與外界接觸、看電視、與同齡孩子玩耍、交談)、社會經濟不利因素(父母忙於生計無法陪伴、沒錢接受治療診斷或指導)、教學不當(教師專業素養不夠或疏忽)、管教方式不當(父母師長使用體罰或責罵)或是個人因素的影響,例如:智力因素、感官缺陷、身體病弱、情緒行為障礙或是基本心理歷程障礙等。然而,家長對於學習困難或是有學習障礙的孩子,有時會很著急的想要他趕快跟上別人的腳步,而給他許多補充教材或是補習教育。但是對孩子而言,學習必須配合他的機能發展階段。家長可多想想孩子平時的問題,運用繪畫或圖片,多跟孩子直接且積極的交談。例如:當孩子不順從時,要看著對方再說一遍,務需反覆的再說一遍。同時要注意孩子的本質,多花些時間在培養其自立和道德上,別強制孩子參加其能力未逮的活動。有時孩子為了討取父母的歡心,而消極的順從或是反對,有時也會藉著「空想」來逃避問題。因此,強制孩子達成大人所設定的標準,會讓學習變成是一件痛苦的事。家長可以積極地去發現孩子的優點,找出孩子天賦的才能,或是未曾受損的領域。尤其是給予成功的機會,有時候達成的過程比結果重要,父母如何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給予關懷與肯定,可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以及嘗試學習的動機。

四、孩子的情緒、父母的困擾

   「不知道是因為我太寵他,還是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教,這個孩子他真的是不懂事,經常拗起來說的話也不聽,.....不是僵在那裡不說話,就是哭....,我有時真的是忍不住,...有時事情一忙就會打他,有時打他也不聽,實在不知道要怎麼辦,...這個孩子就是這麼難教,也經常會跟別的孩子吵架,...一天到晚就是惹事。.....」(890910-5)

當面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無法如父母所想像,或是在孩子的生活調適、學習上無法達成父母的期待時,此時家長的焦慮及傷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如何尋求社區資源的協助,如:家庭教育中心、婦女會諮商專線或是早期療育協會的幫助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家長需要支持與接納,也要幫助家長接納孩子的現況;同時要鼓勵家長自我放鬆,不要將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協助家長多方面的思考,如何面對問題,不要太早放棄,也不要因此而對孩子失去耐心。選擇性地注意孩子的問題,不要太執著於孩子不可改變的事實;同時也要多注意孩子的優點,透過家長積極的努力,重新找回信心,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在一個安全、溫馨、快樂與關懷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五、學校與家庭的橋樑--親師協商

「事實上,我本來以為老師不喜歡我的孩子,每次他總是哭哭啼啼的說:同學都欺負他,....我以為老師並不重視這個問題。我知道我的孩子,有時候是比較跟不上人家,可是他也很認真在學。...我也知道有時候我孩子,給學校或老師增加了不少麻煩。不過,今天參加這個活動,我比較知道,其實老師還是很關心我的孩子,不會因為我的孩子反應慢而疏忽他。....」(890910-7)

有時候,家長因為擔心會給老師不好的印象或是找麻煩,老師也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引起家長的拒絕,而疏忽了彼此的溝通。但是,親師協商卻是可以提供孩子援助的重要機會,只要家長與老師透過對話,相互理解與溝通,在孩子的成長與學習上,必能有所助益。藉著親師協商,家長可將孩子在家的情形,跟老師交換意見;對於孩子需要特別加強的部分,也可讓家長瞭解,並且加以留意與關心。對於孩子學習困難的專用術語,老師也要以平靜的態度相互交換意見;家長渴望理解孩子的問題,因此老師對於評鑑的結果,以及目前的教育方式,都必須跟家長說明清楚,而且老師也要幫助家長瞭解學習障礙的本質。

六、支持與肯定--參加團體的收穫

「參加這些活動我覺很好,尤其是看到別人也有跟我一樣的問題,....感覺上自己比較不會緊張,也覺得比較有力量,去面對孩子的問題。......在這裡聽聽別的家長怎樣為孩子努力,這麼的有愛心跟精神,我覺得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會有幫助。...因為我好像也可以像他們這麼做。」(890910-9)

當家長願意參與團體活動,在活動中可藉由專業知識的增長,更加能理解孩子的問題;使他們易於接納孩子,緩和自己對孩子在心理、教育發展上的不安,藉著瞭解有學習困難孩子父母,是如何的面對問題,而覺得在這條路上,自己是不孤單的,並且促使自己更加的努力去解決問題。

•肆、               討論與建議

 

遲緩兒早年的家庭互動關係,可能會影響其日後身心發展及早期教育的狀況。其父母親職教育知能與自我覺察能力的增長,也可能影響遲緩兒的學習與生活調適。因此,如何幫助家長認識孩子的個別差異,使其瞭解如何處理孩子學習困難的問題,以減少孩子的學習挫折。在本研究中可發現良好的親子互動,明顯的減緩了孩子入學焦慮及精神上的不安;而正向、支持性的親子關係,也可幫助孩子抵抗不利的環境因素,以及更有力量來對抗生活上的挫折與壓力。藉由團體活動的參與,將使家長更能理解子女的問題、進而接納孩子,並且使家長瞭解早期教育、家庭能為的親職技術,期能重建其正向的信念,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問題。

家長支持團體活動的進行,能增進家長了解孩童早期學習的重要,以及入學後生活調適的問題。而參加學校的家庭教育活動,可幫助親師協商、增進家庭與學校的溝通。因此,如何在社區進行多方面家庭教育活動的推廣,結合各種「充實方案」或「補償教育」的措施(如:社區媽媽教室、學習型家庭教育研習...等),可幫助教育障礙、教育水平低下、社會不利或疑似處於危險狀態中的幼兒家庭,經由適當的學前處遇與輔導,及早獲得社區資源的支持與協助。

本方案提供遲緩兒家庭教育的支持,期能協助家長瞭解:影響孩子早期發展與學習困難的可能因素,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學習困難,進而增進親子間的互動溝通。因此,在活動設計上著重:如何提供遲緩兒家長的情感支持﹑溝通技巧﹑問題解決﹑衝突管理﹑同理心﹑家人互動﹑自我超越與情緒控制...等。如何讓遲緩兒家長願意積極參與,以使方案能更符合其意願與需求,並且尋求相互的對話與理解。因此,如何促進遲緩兒家長的自我學習,進而鼓勵其發展較高層次,幫助幼兒的學習活動。所以本方案著重於:藉由父母親本身的自我覺察與發現,來舒緩幼兒入學調適的焦慮情緒,以及如何透過親子間的互動溝通,來協助孩童早期學習困難的發現與教育。此評估結果將持續回饋給當事人,並且支持當事人的回饋及過程中的正向學習。

參考書目

 

王文科譯、James J. Gallagher著(民79)。美國的殘障兒童政策對未來早年教育政策的影響。特教園丁季刊,15-3期,頁:11-14。

林貴美(民79)。法國的學前教育。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學前教育比較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頁:148-192。

林寶貴編譯(民68)。兒童福祉法。輯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主編。日本有關特殊教育法規。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頁:101-103。

許天威(民74a)。美國特殊教育訴訟案所強化的教育信念。輯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展望新世紀的特殊教育。台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頁:241-255。

黃世鈺(民86)。特殊幼兒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郭為藩(民68)。今後我國特殊教育的展望。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頁:1-18。郭為藩(民7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修定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陳榮華(民75)。我國特殊教育發展與問題。編輯小組輯:中國教育的展望。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簡淑貞(民79)。美國幼兒教育。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學前教育比較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頁:68-72。

盧美貴(民79)。英國幼兒教育的現況與發展。輯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學前教育比較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店,頁:106-110。

盧臺華(民77)早期鑑定與教育。輯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編,我國特殊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市:台灣書店,頁121-146。

彭駕騂(民74)向特殊教師致敬。特教員季刊。創刊號,9。

Anastansiow , N .J. & Mansergh , G.P.(1975).Teacher skill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Exceptional Children,3.41-53.

Bailey, D.B.&Simeonsson , R.J.(1988).Family Assessment In Early Intervention. New York:: Merrill.

Evans ,E.D.(1975).Competency influe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 Chicago: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Lewis , R .B. & Doorlag ,D. H. (1987). Teaching Special Students in Main-streaming. M. Y. : Merrill.

Meisel  , C. J. (1986). Mainstreaming handicapped children  : Outcomes, controversies, and new directions. New Jersey: Lawrence.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