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全台逾2萬慢飛天使 平均3歲才被發現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2016-06-16  UDN聯合影音

       衛福部社家署去年統計,國內有2萬多名發展遲緩兒童,卻平均在3歲時,才被發現是「慢飛天使」。早期療育雖可在0至6歲介入,但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秘書長陳順隆表示,國外研究發現,3歲後早期療育才介入,將多花10倍的時間教育孩子,且若錯過早期療育,恐影響孩童認知、語言發育,日後形成身心障礙或多重遲緩。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公共事務發展處長林美瑗說,國內每100名新生兒中,發展遲緩寶寶盛行率約8至12名,可能來自極低體重早產兒、視障、聽障或自閉症等孩童,但家長卻經常覺得孩子難教養、或有「大隻雞晚啼」的觀念,未能及早發現孩子狀況。

 

        今日由協會播放公益微電影「早療20+,家的力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jRkzh3ddY),呼籲父母應成為「療育決策者」,不只讓專業人員在一天之內,陪伴孩子30分鐘至1小時,進行早期療育課程,而是應釋放專業能量給父母,讓父母居家24小時都可陪伴、對孩子進行早期療育。

 

        出席活動的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祝健芳表示,未來將積極向家屬宣導,及藉由嬰幼兒進行預防注射時,提高醫護人員敏銳度,主動提醒父母注意孩子狀況、通報後進行後續訪視及追蹤,希望更早發現孩子身體狀況。

 

        陳順隆說,當嬰兒8個月無法扶著桌椅、牆壁站立;1歲時無法扶著物品、桌椅或牆壁移動,甚至1歲半時語言發展緩慢,沒辦法說出諸如「媽媽、爸爸」等詞彙,提醒父母特別注意。

 

新聞出處:請按此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