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七屆 運用作息本位模式於到宅服務成效之個案研究: 以花蓮地區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運用作息本位模式於到宅服務成效之個案研究: 以花蓮地區為例

A Case Study of Using Routines-Based Early Intervention In Home Service-A Case as an example in Hualien Area.

游雅婷1吳俐瑩1*黃靄雯2

Ya-Ting Yu 1Li-Ying Wu1*, Ai-Wen Hwang2

1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2長庚大學醫學院早期療育研究所

1Taiwan Associa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ACDEI), 2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ollege of Medicine, Chang Gung Univers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作息本位(Routines-Based Early Intervention)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服務模式,服務的對象是一整個家庭,不只是兒童,透過專業人員提供支持性的諮詢,讓家庭中的成員學習如何運用,協助兒童能在每天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重複的練習與學習,以達到療育的成效。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作息本位模式對一位花蓮地區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的到宅服務成效。

 

方法:本研究對象為一名1歲10個月,領有輕度智能障礙手冊,有外斜視及疑有神經纖維瘤的男童。主要照顧者為一名23歲的越南籍母親,在家全天照顧個案和個案弟弟,同時也要協助家中顧店。到宅服務採合作式跨專業的模式,由教保老師擔任主要服務提供者(PSP)進行到宅服務,專業團隊(OTST)提供諮詢服務,社工則擔任了解家庭生態與個案管理的角色。

    介入前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做評估,孩子的認知、語言、社會落在遲緩範圍,動作為邊緣表現。接著由PSP對媽媽進行作息本位晤談,訪談時間約為1.5小時,訪談完後由媽媽自行挑選出目標,共設立6個作息目標並由媽媽排出優先順序,服務時間為半年,PSP服務頻率為一周1次,一次1小時,專業人員(OTST)約一個月提供1~2次的諮詢服務,與PSP一同做聯合訪視,給予PSP與媽媽建議,服務過程中,媽媽會提出執行目標的狀況和困難,PSP利用口頭引導、示範等方法,讓媽媽自己思考並試著想出可以解決的辦法。半年後使用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目標達成量表(GAS)和家長晤談來分析成效。

 

結果:在嬰幼兒發展測驗(CDIIT)的後測評估中,孩子的認知、語言、動作與社會能力為遲緩表現,自理為邊緣表現,發展速率(PCI)為0.49,整體的發展上沒有顯著進步;以目標達成量表(GAS)來看作息目標的達成率為111%,有達到比預期更好的表現;從家長晤談中,媽媽提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進步很多,已經會自己吃飯、刷牙、穿鞋、脫褲子,也能幫忙拿奶瓶和將要換的衣物放入籃中,語言部分,媽媽表示孩子可以聽懂簡單的指令,在家也會跟著大人仿說或發出不同的聲音。在媽媽和家人間的互動改變中,媽媽覺得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多,且會和爸爸跟孩子玩自己發明的遊戲。

    在執行目標的配合度中,媽媽提到孩子在家的配合度好,專注力較高,且在家裡一起照顧弟弟,比較不會勞累,目標執行過程中,媽媽認為介入前後對家庭的生活沒有帶來太大的改變,不用另外抽空訓練孩子,在日常生活就可以加入活動。

 

結論:在作息本位模式運用於此個案上,可發現孩子在整體發展上,雖沒有顯著的進步,但由媽媽挑出的6個作息目標有很高的達成率,在生活自理能力、語言理解能力皆有進步之外,家長的親職能力也有提升,更重要的是,家長不須利用額外的時間執行目標的訓練,在原本的作息生活中即可執行,對家長不會造成負擔和壓力。

 

 

關鍵字:作息本位模式、到宅服務、合作式跨專業、個案研究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