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早期療育非自願個案家庭從拒絕到接受服務歷程之研究-以兩戶隔代教養家庭為例
A Study of Service Process of Involuntary Families from Rejection to Acceptance in Early Intervention-Two Examples of Grandparenting Families.
戴慧真1*
Hui-June Dai1*
1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
1Taiwan Associa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ACDEI)
研究背景與目的:早期療育服務最大的實施功能與目的,就是希望所提供的整合性服務,為了能夠讓早療孩童能及早提升發展能力;但面臨現代多元家庭結構,相關早療單位如何針對不同結構的家庭因應服務仍有待研究。本研究之研究者此次針對隔代教養之早期療育非自願個案家庭從拒絕早療服務到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歷程,以期了解家庭相關狀況及處遇參考。
方法: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訪談方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兩位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且主要照顧者皆已喪偶、亦為「完全隔代教養」條件之早療非自願個案家庭,與提供其服務的個案管理者做為半結構式訪談之對象。透過訪談資料、相關文件資料的彙整與分析探討,研究及蒐集資料的期程自一零六年一月至七月為期半年,與三位研究參與者分別訪談兩次,目的在於了解隔代教養之早期療育非自願個案家庭之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在起初接觸早期療育相關服務,從不願意接受療育服務,至而後接受早療服務之歷程;以及了解個案管理員在面對隔代教養之非自願個案家庭時所使用的處遇及因應歷程。
結果:訪談完兩位隔代教養之主要照顧者,抗拒早期療育的原因皆包括:隔代教養之主要照顧者的早療相關知能不足並否認孩子的發展問題、隔代教養之主要照顧者對家庭及對自我的形象、隔代教養照顧者在孩童學齡前階段對於父母重持教養責任尚存盼望、認為協助孩童進行早期療育需要付諸更多時間和體力而拒絕、主要照顧者認為家庭的問題重心大於孩童的發展、認為接受社福服務需要經歷許多程序與專業能力、擔心孩童從此被標籤化、因家中變故對孩童生涯有更多的期待、因相關隔代教養家庭社福補助條件受限,間接影響對社福資源的觀感等。
接受訪談之個管員的處遇策略如下:個管員評估由於此類家庭問題眾多,不管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與早療兒童皆為資源需求者,因此先藉由以整體家庭環境為處遇目標始進行家庭需求評估、擬定服務計畫及解決家庭問題為首要,並與家庭建立信任關係;由於隔代教養的主要照顧者之傳統觀念,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傾聽與釐清;之後個管員從分析到調適,用隔代教養主要照顧者熟悉之溝通方式,開始以孩子為體等相關處遇,並將孩童進步幅度具體呈現與說明,提升隔代教養照顧者對早療的信賴程度,以及讓家長更瞭解發展相關知能與教養策略;最後當與家庭信任關係穩定,再持續提升家庭參與意願,讓該家庭成功接受並執行相關早期療育策略。
結論:研究者統整研究資料後與省思結果,提供隔代教養之早期療育非自願個案時提供實務面的問題與建議,作為相關領域的機構與工作人員作為日後服務之參考:擬定此類型家庭之風險評估與處遇計畫、尋找及強化隔代教養家庭特質與優勢能力、實務工作人員應強化非自願個案服務處遇計畫、提升實務工作者對隔代教養家庭溝通實務能力、重視非正式資源對家庭之支持力量、提升照顧者之正向觀點及內在動力等。
關鍵詞:隔代教養、早期療育、非自願個案、服務歷程、個案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