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屆 坐好訓練在家長參與式早期療育個案上的應用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王志全   國立彰化啟智學校
Th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for the parents-involved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Chih-Chuan Wang
National Chang-Hua School for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目的
早期療育的進行,常因個案無法坐好進行一對一的學習,而導致其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則以家長參與的模式,運用行為改變的原理,設計居家療育計畫──「坐好練習」,希望藉此不但能訓練孩子進行較長時間的一對一學習,同時家長也能學習療育的技巧,達到親子共同成長的療育目標。

 

內容
兩位個案參與「坐好練習」訓練。療育開始時,個案最主要的問題均為無法進行一對一的學習。甲童四歲七個月,為重度自閉症;乙童五歲五個月,為多障重度、好動。由教師和家長討論後,依其家庭環境設計坐好練習活動,由家長在家執行,教師與家長每週針對執行的結果進行討論。教學目標:增加個案一對一的學習時間能至三十分鐘。
教學過程:
1.開始時將定時器設定在一分鐘,在每天固定的學習時間時,告訴個案,〞上課,坐好、鐘響、給羊乳片(不同個案給予不同增強物)〞。

2.一天做三次,建立個案產生〞上課,坐好、鐘響、羊乳片〞的連結。

3.連續三次都能達成所設定坐好的時間一分鐘後,再將時間調整為兩分鐘,依此類推。

4.進行此項訓練時,除了達成目標才能獲得增強物外,其它家人或其它時間內不可給個案此增強物。

5.當個案能坐好一分鐘以上時,即開始進行教學活動,一開始以個案最喜歡的活動(如:拼圖)為開始活動,當鐘響時,個案仍坐好進行此活動,則給增強物。此時個案願繼續或停止此則隨個案的意思。

6.當個案能坐好的時間愈長,則進行的活動則愈多,活動進行的順序為「新的活動在前,舊的活動在後」「不喜歡的活動在前,喜歡的活動在後」。

甲童第八週,乙童第十三週,均能連續三天達成坐好三十分鐘進行一對一學習的目標。之後不再記錄並請家長逐漸的撤離增強物,而改以讚美或學習活動本身為增強物。

結論
以計時器為介入的工具,應用逐步養成的行為改變技巧,配合運用Premack 定律(老祖母定律),再加上每週教師家長的共同討論,不但個案能完成學習目標,同時家長也能瞭解其原則原理,增進養育知能,達到親子共同成長的早期療育功效。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