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Pediatric Massage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姓 名: 謝中君 (職能治療師) 英文姓名: Jung-jiun Shie (Occupational Therapist) 所屬單位: 育成基金會 ( Yu-Cheng Welfare Foundation)
文獻回顧 發展遲緩兒因為智能、動作及感覺功能上之損傷,在與其周圍人及環境之探索及互動上已受到限制,利用觸覺治療提供另類之治療方式對於發展遲緩兒的療效已在文獻中漸增。Scafidi, Field, & Schanberg 於1990年提出,早產兒接受觸覺治療後,可幫助早產兒增加體重約21%,且比對照組早5天出院。按摩法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之固定型式行為可降低出現頻率及增加社交溝通能力(Field, Lasko, Mundy, Henteleff, Kabat, Talpins & Dowling, 1997),對於有纖維囊腫之兒童亦提供一種方式去降低焦慮及放鬆心情(Hernandez-Reif, Field, Krasnegor, Martinez, Schwartzman & Mavunda, 1999)。按摩也可幫助肌肉張力高、或肌肉張力低之發展遲緩兒肌肉張力正常化及維持關節活動度。對於兒童有感覺防禦之問題,按摩亦可能幫助降低其觸覺防禦及有效的與環境互動(Guyer, 1996;Drehobl & Fuhr, 2000)。Guyer (1996) 及Drehobl & Fuhr (2000)都提出由嬰兒按摩法所延伸及修改之按摩方法,以適用於發展遲緩兒。以下即簡述適用於發展遲緩兒所修改之按摩法之效果、醫療注意事項及手法。 按摩之效果 按摩可能產生的效果包括:促進親子之間之親密性及連結。有時父母或照顧者會覺得有困難與其幼兒建立良好互動或溝通,尤其當發現孩子的發展問題時,父母的情緒反應常常需要調適,按摩法正可以提供父母與發展遲緩兒之間互動溝通之良好工具,減低父母及孩子之焦慮及壓力,增加父母教養之自信,藉由按摩來傳達父母與發展遲緩兒之間的愛及放鬆兩者之心情(McClure, 1989)。 對於肌肉張力高的發展遲緩兒,按摩可以幫助放鬆肌肉,幫助增加關節活動度,主動肢體動作亦可利用按摩伴隨其他治療手法來引發。因為高張力可能引起之面頰及唇部之後縮,及某些肌肉群之縮短,可經面部按摩以幫助閉唇之動作產生;按摩伴隨其他引發動作技巧,可以拉長肌肉群。 對於肌肉張力低之發展遲緩兒,有些孩童因張力低有易累及嗜睡之情況,可利用刺激性之按摩手法去增加其肌肉張力及警醒度。因肌張低亦可能造成張口之動作,利用面部按摩手法亦可給予刺激幫助閉唇之動作產生。 幫助胸部之擴張、加深呼氣及吸氣之循環,幫助血液及淋巴之循環,增強腸蠕動功能、改善便秘及增加排氣。 自閉症兒童有常有困難非語言之溝通及社交互動,表現出某些固定型式之行為及在課堂上不專心。Field et al. (1997)等人將按摩治療應用在平均4.5歲之學前班自閉症幼兒身上,實驗組兒童接受此按摩治療,對照組兒童接受坐在施測者大腿上接受擁抱並從是一些遊戲活動,實驗時間為每週2次共4周,每次約15分鐘。實驗結果發現,在實驗組之自閉症兒童之社交互動能力、固定形式之行為、及在課堂行為之專注力都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 按摩前注意事項 按摩對於發展遲緩兒可提供好的療效,若應用不當亦可能造成傷害。當醫療專業人員、老師及家長施行嬰兒按摩法於發展遲緩兒時,需了解發展遲緩兒之醫療狀況,否則按摩可能造成反效果及生理上之傷害。尤其一些兒童有長期服用藥物,按摩有可能會增加身體對一些藥物之吸收量,故需要在按摩前諮詢醫生,以確定按摩不會造成對發展遲緩兒之傷害。 當以下之情況發生時照顧者不應施行按摩於孩子身上: 1、 體溫升高,如發燒。 2、 吃飯時及飯後45分鐘內 3、 嚴重疾病及住院時 4、 其他慢性醫療情況。如有噁心、嘔吐、腹瀉時,腹部之按摩則應禁止。有傷口之部位應避免按摩。若有如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按摩前應先諮詢醫生。 按摩手法 1. 按摩油之選擇 按摩開始前首先要針對按摩油進行適當的選擇,按摩油主要在減輕按摩肌膚時所產生之摩擦,不適當之按摩油中常含有化學物質,適用於兒童時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故選擇按摩油應採用純天然植物油或乳液,例如橄攬油、葵花油等等。 2. 按摩時擺位 發展遲緩兒因個別化之差異性,如肌肉張力之高低、年齡造成之身長大小、原始反射之存在與否、視覺能力等等,當照顧者施行按摩時當注意適當之擺位。擺位可以為躺姿或趴姿,若因過高之伸肌或屈肌張力之影響時,側躺姿勢較躺姿或趴姿合適,配合物理或職能治療師給予適當姿勢建議,亦可在合適姿勢下按摩同時兼給與遊戲。照顧者之姿勢需要維持舒適,最好有墊子等支撐物支持下背處以防止下背傷害。當孩子之肢體過長時,可以將上肢分成肩到肘、肘到腕兩部分,將下肢分成髖關節到膝、膝到踝關節進行按摩,可以利用墊子支撐部分肢體。 (Drehobl & Fuhr, 2000;Guyer, 1996)。 3. 試用之年齡層 從零歲到成人,皆可經由合格訓練之講師給予評估,並給予適當之按摩訓練。 4. 手法 在按摩前照顧者輕抹一滴按摩油在手掌中,與幼兒產生視線接觸並在幼兒可以看到位置下輕搓雙手,告知幼兒其將接受按摩。按摩手法共分成下肢、腹部、胸部、上肢、背部、及臉部六大部分,每個大部分各有不同之按摩手法,各個手法功效亦不相同,Guyer (1996) 更進一步建議出對高張力兒童給予放鬆性之手法以降低肌張及對低張力的兒童可以施行刺激性之按摩手法以增加肌張。Drehobl et al. (2000)表示由下肢或背部開始按摩,對幼兒而言是最易接受的位置。若針對半側偏癱之孩童,建議由對感覺較正常化之一側開始按摩再按摩偏癱之一側。 <參考資料>: 1、 Drehobl, K., Fuhr, M. (2000). Pediatric Massage, Revised:For the child with special needs. USA:Therapy Skill Builder. 2、 Field, T., Lasko, D., Mundy, P., Henteleff, T., Kabat, S., Talpins, S. & Dowling, M. (1997). Brief report: Autistic children's attentiveness and responsivity improve after touch therapy.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 27(3), p. 333-338. 3、 Guyer, E. (1996). From the Hand to the Heart: Bonding and Relaxation Techniques (B.A.R.T.) for Individuals with, or at Risk for, Developmental Delays. New York: Author. 4、 Hernandez-Reif, M., Field, T., Krasnegor, J., Martinez, E., Schwartzman, M., &Mavunda, K. (1999). Children with cystic fibrosis benefit from massage therapy.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4, p.175-181. 5、 McClure, V. (1989). Infant Massage -A Handbook for Loving Parents. (2d. ed..). New York: Bantam Books. 6、 Scafidi, F., Field, T., & Schanberg, S. (1990). Massage Stimulates growth in preterm infants: A replication.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3(2), 16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