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三屆 早期療育跨專業團隊服務模式─個案報告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rans-disciplinary Team Work Model in Early Intervention:A Case Report
臨床心理師   張逸琳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 精神科
Clinical Psychologist, Yi-Lin Cha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China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目的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早期療育之主要精神,欲建立一套適合台灣民情、且符合家長與兒童需要的服務模式,整合式的跨專業團隊服務模式(trans-disciplinary team work model)因應而生,以家長及兒童的需求為主,各專業彼此尊重與合作,召開療育會議、進行療育評估、訂定個別化家庭服務方案(IFSP)、及回顧性評估以重訂療育目標,以達到最大成效。


內容
個案為五歲大的男童一名,為台中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及轉介中心之列管個案,罹患先天性代謝疾病與腦性麻痺,明顯行動困難及自殘行為。此團隊所提供服務:個管員之資料登錄與家訪,進行五大專業團隊評估(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根據評估結果給予醫療復健、療育機構、在宅輔導、及個別諮詢等建議,並定期評估其功能以訂定適宜的療育目標。


由案母自評量表分析,支持跨專業團隊服務模式,認為此模式優於傳統個別服務模式、此團體評估對整體療育計劃有幫助、所建議之療育目標對個案有幫助、對服務療效及整體服務感到滿意,也認為團體評估地點之選擇(在宅或在機構)並無差異,然而對團體評估的結果說明部分並不滿意。



結論
本文旨在透過此個案報告,呈現跨專業團隊服務模式如何運行於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除評估診斷,也提供療育目標作為治療介入之方向,並實際提供直接的療育服務。在此經驗中,達到專業間的角色與責任共享、促進各專業間的學習與成長、採團隊合作提供一致的服務、訂定個別化的療育目標、及家長免於多頭馬車的困擾。而家長最為肯定此服務模式有助於療育目標之訂定與執行,然時間不夠、太多專業術語、為資訊提供者而非參與者等問題,需加以克服與改善。在嬰幼兒期,其發展是多向度且交互影響,此模式在專業共識下,既可提供整合式的個別化療育計畫,也可節省社會的療育資源,建議可推行於台灣的社會中。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