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三屆 遲緩兒家庭生活教育內涵的建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Connotative construct of family life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al delay babyhood
陳麗文*、周克華**(*國立空中大學面授講師、**家庭教育服務中心輔導員)


 

摘 要
早期家庭生活教育影響遲緩兒身心發展與早期療育成效;其父母親職知能以及對家庭生活教育內涵的認識,將影響遲緩兒日後學習活動與生活調適。因此,如何在遲緩兒成長過程中,讓年輕父母學習與孩子共同建構一個愉快的學習情境,將關係到遲緩兒一生的身心健康與父母親的共同成長。

特別在認知、溝通、生理、適應、社交與情緒五大領域的發展上;近年來教學典範由效能導向、人本導向、批判導向轉為建構導向,強調學習者以自身經驗脈絡為基礎的主動調適與發展;其中幼兒概念的發展過程,除了個體自發性概念(由下而上)與科學性概念(由上而下)的整合外,透過家庭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幼兒前置經驗與發展的了解、父母理念與教育態度的溝通、學習情境的創造、提供父母必要的認知架構以及結合教導與評估的過程,將可幫助遲緩兒與父母在愉快的學習情境中主動調適與健康發展。

若將建構理念應用於遲緩兒家庭生活教育的學習過程,我們強調學習活動設計、學習內容整合、學習經驗與情境結合、學習者主動參與、父母是學習促進者、採用合作學習模式、注重過程以及尊重個體差異的學習原則。

本研究結合教育部推動「身心障礙學習型家庭」理念(自我超越、改變心智、系統思考、親子共學與建立願景)並依據1997年美國家人關係會議家庭生活教育的概念架構,藉由個體發展生命週期透視圖,針對遲緩兒父母及參與「身心障礙學習型家庭方案」的幼教師行動研究,探討家庭生活教育九大領域(社會中的家庭、家庭內的互動、生命全程之人類成長與發展、人類的性、人際關係、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與輔導、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家庭倫理),以多元智慧(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音樂、人際、內省)主題統整的建構方式,透過「家有遲緩兒家長及幼教師」實施家庭生活教育行動歷程的訪談,嘗試探討:
(1)行動者如何以遲緩兒父母或幼教師的身份進行自我角色與任務省思;
(2)行動者如何與家人共同建構一個愉快的生活情境;
(3)如何透過家人的共同活動建構遲緩兒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
(4)透過行動者自我覺察與情境對話進行批判思考與信心重建。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