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三屆 讓孩子在遊戲中成長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Learning through playful activities
張曉卿    Chang-hasio ching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一、前言
從事早期療育相關工作的過程中,我會仔細的去觀察父母和孩子的互動,傾聽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往往會發現媽媽希望孩子能安坐於座位上課,而孩子喜歡能自由活動地玩著扮家家酒的遊戲,另一些情緒障礙的孩子只顧著於黏土來發洩自己情緒,如何來統整各方面的需要,來設計課程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二、常規的訓練
剛進教室,孩子常會用哭鬧、離座的方式來表示拒絕。首先訓練孩子能安坐在座位,注意到老師說的話是學習的基礎。接著,我會告訴孩子今天的課程,做完多少的作業,就可以下課,之後會有什麼獎勵。建立常規,讓孩子安心學習,不會感覺到我有做不完的作業,還有做多久才會結束的感覺。



三、輪替的訓練
等孩子基礎建立之後,我會先和他玩『下棋』的遊戲,交互的輪替的目的是讓個案學習等待,注意聽或看別人怎麼做,以增加其持續的注意力。接著,可以跟著模仿動作或語言,進而去觀察並推理別人的想法,思考自己的應對模式,以增加其問題解決的能力;有時會有競爭性感覺,也藉此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度。



四、課程的設計
有了輪替的基礎後,老師要明白每次的上課目標。接者,一次由老師一次由孩子來輪流挑選教具,再來聽聽孩子想要玩什麼,怎麼玩,先同理孩子的玩法,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來巧妙的引導出教學目標,一同討論遊戲規則。目的是讓孩子有自由選擇的感覺,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共同討論及接納他人的意見。舉例:
A孩子拿了買菜的家家酒遊戲,告訴你要怎麼玩,老師可贊成孩子的想法,再訂出你要去哪裡買菜?要回答買什麼菜。或者,採自由性對話來引導目標。

B孩子拿了黏土,可輪流模仿對方搓長方性的飛機或圓形的蛋糕或碗,完成一樣作品後,可以唱生日快樂歌、吹蠟燭、許願,藉此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適當情境的對話、從唱歌來增加其聽覺注意力及記憶廣度。

C幫孩子畫一個和孩子一樣大的人像,或準備玩偶,藉此來了解孩子來投射自己內在的想法,對父母感覺或學校發生的事。有時,孩子會指著牆上的人說「他受傷了」「我生氣了」藉由畫像來引導孩子具體說出自己的感受。


五、結語
我一直有個希望,這些孩子從治療室都是快快樂樂的走出去,並能學習到他需要的。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