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在早療介入中應用家長-教練模式:一位物理治療師的學習歷程
Parent Coaching in Early Intervention: Learning Process of A Physical Therapist
廖庭萱1、廖華芳2、潘懿玲*3
Ting-Shuan Liao1, Hua-Fang Liao 2, Yi-Ling Pan*3
1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復健科物理治療組、2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3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
1 Division of Physical Therapy,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Taipei City Hospital, Renai Branch, 2 School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ysical Therap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 Division of Physical Therapy,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家長-教練模式(Parent Coaching)是以成人為對象的增能方式。在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療介入中,常應用此模式增進家長照護孩子的知能。然而在物理治療師的養成教育中,尚未包含家長-教練模式的介入技巧。因此,本個案報告以一位新進兒童物理治療師在某醫學中心兒童發展中心的3個月培訓為例,藉由「作息本位臨床訪視檢核表」(RBM檢核表),了解1個月的家長-教練模式在職培訓課程,對該位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行為改變的成效。
方法:新進兒童物理治療師之早療年資2.5年,有學校系統與醫療機構服務經驗,培訓前未曾接受過作息本位模式課程;臨床物理治療教師之早療年資21.5年,於醫療機構工作,曾接受84小時作息本位模式課程,其中包含教練諮詢,並取得作息本位晤談資格認證,及2年作息本位臨床實作經驗。一個月的家長-教練模式在職培訓課程內容包含:1). 一小時的教練模式講課及相關的文獻閱讀;2). 學員完成一份家長-教練模式的專題報告;3). 選定一位個案介入,每周一次,每次約30分鐘共3次。教師當場觀察並以錄影的方式記錄學員表現,之後以影片進行檢核與討論。訓練過程中視學員需要增加模擬演練。以RBM檢核表中有關兒童目標的第8-27題(共19題,0-19分,越高分教練程度越高),作為檢核學員介入行為的依據。以影片計算每次介入中治療師各項行為的時間比例:1). 治療師與家長交換資訊/討論,2). 家長示範/現場演練,3). 治療師示範,4). 治療師直接治療兒童,5). 其他(無關該次介入內容的行為),前3項行為代表符合教練模式之行為。
結果:家長-教練模式在職培訓課程前,學員在RBM檢核表分數為0分,講課與專題報告後進步至6分,實地檢核與討論後進步至15分,主要進步為在給予家長建議前先問至少4個問題,以了解家長關切事項情境與曾試過解決方法;另外學員在治療師示範部份亦有明顯進步,能說明示範內容並鼓勵家長現場演練及給予家長回饋。介入行為的時間分配結果顯示,課程開始前直接治療時間比例超過50%,講課與專題報告後減至0%。實地檢核與討論後家長示範/現場演練比例由最初的22%增加至46%,有更多的介入時間於家長實作。資訊交換融合於治療師及家長示範,可使資訊更清楚且及時。其他行為的佔比由30%減至18%,顯示療育時間能被更有效率地應用。
結論:應用家長-教練模式能確保家長獲得協助兒童的知能。物理治療師可透過臨床訪視檢核表與實作之回饋討論,改變專業介入行為,提升療育品質。
關鍵字:家長-教練模式、早期療育、作息本位模式、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