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1屆 視覺刺激運用在腦性視覺損傷幼兒的早期療育:個案報告 Use of Visual Stimul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of Child with 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 : Case Report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視覺刺激運用在腦性視覺損傷幼兒的早期療育:個案報告

Use of Visual Stimulation in Early Intervention of Child with Cerebral Visual Impairment : Case Report

陳美心1

Mei-Hsin Chen1

1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 Hsinchu Mackay Memorial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腦性視覺損傷是一種後視覺神經傳導路徑或視皮質受傷所造成的視覺損傷,好發於早產兒,因腦部缺氧病變或出血、感染、外傷所造成的腦部損傷,而非眼球發育異常所造成的。其診斷不易,可經由視覺行為表現如:顏色偏好、動感的需要、視覺延宕、視野的偏好、凝視燈光或無目的凝視、遠距離注視困難等來協助判斷。本個案報告是想分享在臨床上藉由早期發現腦性視覺損傷並早期提供視覺刺激介入,來提升個案視覺功能,改善視力、視野、眼球動作與聚焦時間,進而促進個案在動作、遊戲和環境探索的動機與能力。

方法:個案是一位診斷為腦性麻痺的早產兒男孩(GA34+4 wksfetal distressscizure)。矯齡3個月第一次接受職能治療評估時,臨床表徵與評估結果:左側斜頸,進食困難,有不正常張力,PDMS-2 (FMQ:Quotients-79/Percentiles-8%,GMQ: Quotients-96/Percentiles-28)。互動中觀察個案頭部常轉至左側,注視左上方,偶爾也會左右轉動,但次數不多,且眼球和頭部較不會因物體移動而追視或轉動;在肢體動作上偶爾出現角弓反張,左上肩張力較大,被動關節’運動會有些阻力,手掌有些許抓握但持續不久,雙臂較無目的性的伸直碰觸物體。依據臨床觀察,個案除了肢體動作、遊戲認知、感官知覺需要介入治療外,其視覺行為表現高比例符合腦性視覺損傷,故在矯齡6個月開始接受本院職能治療介入時,除了提供擺位、動作誘發、環境探索與玩具把玩外,還提供燈箱、光纖、黑白/彩色圖案卡等視覺刺激來提升視覺能力,進而促進動作認知、社會心理等全面性發展。除了醫院提供每周一次30分鐘的職能治療(包含15-20分鐘的視覺刺激),居家活動也不定期的執行光源刺激和黑白物件追視活動。

結果:在介入後1個月即有明顯的尋光反應(轉向右側光源,心情愉悅也較穩定)、眼球可從左至右短距離追視光源;第2-3個月個案眼球注視範圍可逐漸往右擴展,眼球活動較靈活,眼球可以水平過中線追視近距離玩具,注視物品或圖卡的時間可延長至2-4秒,與治療師也有短暫的眼神聚焦,在光源刺激刺激下,抬頭的動機提升,頭控也較穩定;約半年後個案也可在協助坐姿下,手臂主動在桌面上水平推倒桌面物件。居家生活中家長也反應,個案轉頭探索環境的頻率變高,當家人靠近個案時,個案會轉頭注視並微笑,出現社會性互動。

結論:腦性視覺損傷診斷不易,尤其是當個案沒有明顯眼球發育問題,又同時伴隨動作、認知、語言等多重障礙時,容易忽略早期視覺刺激誘發視覺功能的重要性,故藉此次個案報告分享對於腦性視覺損傷的臨床觀察與判斷和早期介入與療效,盼在未來臨床實務上能更完善的提供腦性視覺損傷的早期療育。

關鍵字:視覺刺激、腦性視覺損傷、早產兒、職能治療、早期療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