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探討以作息本位介入增進早期療育家庭親職能力之個案報告
The Application of Routine-Bas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the parenting skill in Early Intervention : Case Report
鄭佳玲1*、徐敏1、蔡曜璘1、林學民1
Jia-Ling Jheng1, Min Hsu1, Yao-Lin , Tsai1 Hsueh-Min Lin1
1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ingtung Christian Hospital
研究背景與目的:自104年健保局實行「早期療育門診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計劃」起,強調以家庭為中心之服務模式介入早期療育個案,從傳統以服務兒童為主至今推行以家庭為中心服務模式,家長與專業人員間互動模式由早期「權力凌駕」至「協力模式」,作息本位之介入即是以晤談方式了解家庭作息型態以及家庭的期望,提昇家庭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決策的程度,晤談過程中也可讓家長思索每每帶著孩子跑早期療育究竟希望可對兒童的日常生活改善何功能,也可更有效能的增進早期療育之療效並貼近家長之需求,故本文中探討以家庭為中心應用作息本位介入早期療育個案之影響。
方法:本研究以一位單親家庭,診斷為腦性麻痺徐動型的兩歲女童和母親,以及服務該案童的專業團隊,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和語言治療師作為研究參與者,探討作息本位介入模式用於以家庭為中心提供早期療育之服務成效,研究流程先瞭解家庭生態圖、家長關切點和作息、透過晤談方式和家庭成員共同討論並訂定目標與策略、提供以支持為本的合作諮詢服務,透過課堂討論於日常生活作息環境中實施活動策略與資訊分享。在持續追蹤半年之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服務介入後,透過相關量表的前後測評估其療育服務成效,包括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診斷量表(CDIIT-DT)以及目標達成量表(GAS),呈現兒童的發展成效;而照護過程評量表—家長版(MPOC-20)與家庭成效問卷,呈現家庭與專業團隊合作的成效。
結果:在家庭和治療團隊共同討論後制定出四個問題為改善目標,分別為希望案童會站和走、會表達需求、案童自己拿奶瓶喝牛奶和會玩玩具。經過六個月後目標僅一項達到預期,以CDIIT-DT檢視案童半年後的結果,整體發展商數同為54分,年齡分數由6.6個月進步到7.9個月,其中動作年齡分數進步較多,其次為認知部分,語言和自理年齡分數不變,社會部分為退步,另外將GAS分數轉換成T分數後,分數由21.2分到40.5分;照護過程評量表—家長版(MPOC-20)中「提供一般資訊」的向度從1.8分進展到3分,其他向度僅微幅從2 ~2.75分到3分,「尊重與支持的照護」前後測從無差異,家庭成效問卷前後測在各個向度的分數雖大多有些微的進步,但結果仍呈現家長對於家庭幫助孩子發展、運用資源、支持,以及對於早療協助的需求仍只有「部分符合」的程度。
結論:推行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服務模式,家長的自我效能以及親職能力是提升兒童發展的重要關鍵,運用作息本位的介入乃期許家庭有更多參與來幫助家庭與兒童的功能促進,專業團隊也可更清楚家庭欲改善之處並共同討論訂立目標。本研究開始進行的前半段,媽媽改變了生活作息的方式,並試著創造案童在家中的學習機會與環境調整,在治療課程期間也有看到孩子在發展上的改善,但在之後案童因流感住院約一個月未能來復健,而家庭支持不足,媽媽忙於生計兩頭奔命,在缺乏資源以及支持之下,生活模式又逐漸回復原本的型態,故未能達成預期設定之標的。家長和專業人員間之信任關係亦會影響彼此的互動模式,在討論與晤談的過程中如何提升照顧者在自我效能的肯定與建立出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進而引導與支持家庭創造出孩子在自然環境中的學習機會,減輕依賴醫療院所的專業人員,皆是家長和專業團隊都可再次思考並省思如何調整活動策略才能更增進早期療育效益以利目標之達成。
關鍵字:以家庭為中心、作息本位、早期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