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四屆 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社會行為表現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Social Funct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In Inclus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研究生:黃瓊慧      副教授:徐庭蘭
Graduate student:Huang Chiung-Hui   Associate professor:Hsu Ting-Lan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     National Pingtu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Study of Child Care


 

前言
教育部於86年訂定特殊教育法規時就規定特殊兒童以就讀普通班為原則(吳武典,民87)。根據統計,目前台灣地區九十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接受特教服務的身心障礙學生有35,451人,而就讀特教班及特殊學校者有10,902人;就讀普通班者有24,549人(教育部, 2001),可見大多數身心障礙學生仍是在普通班接受教育。由此可知,目前的重點應不是談融合與否的問題,而是要進一步的探討如何做才能達到融合目的。

Strully(1985)指出融合教育裏除了技能的學習外,人際關係的建立也應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且認為隔離式安置即使再好,若是無法拉近特殊學生與一般學生的距離,將不具有意義與價值。陳明聰(民89)指出若能以鉅觀的角度瞭解學生所處普通班之環境,再配合微觀角度分析各環境間的關係,教導學生適當的互動技巧,協助學生社會化,充分運用同儕學習,將可以增進身心礙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本研究擬從融合教育環境裡來探討特殊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

早期有關特殊幼兒同儕互動發展與表現的研究,大多在隔離的特殊班級或機構內進行(Field,1980;Guralnick & Groom,1985;Guralnick & Weinhouse,1984),而Guralnick與Groom(1985)研究在隔離情境中輕度智能障礙幼兒的同儕互動,發現這些特殊幼兒大多數時間是單獨遊戲,而參與平行遊戲與團體遊戲的時間很有限。同樣Field(1980)研究也發現了4 至5歲的發展遲緩幼兒(其發展約在3至4歲間),與同儕及教師的互動也較差,其中在口語互動、靠近同儕的行為是比較少的,以上的研究均顯示特殊幼兒在社會行為上的表現是有缺陷的。目前研究融合教育中特殊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的研究,大都採用檢核表的方式來進行觀察(蘇雪玉,民85 ;蔡淑玲,民87;Guralnick,1995),而對於影響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的原因與在不同的情境下社會行的表現的情形都無法提供進一步詳細的資訊,故本研究設計在自然的情境下採用參與式的觀察法,記錄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的環境下社會行為表現,以作為未來融合教室中的教師知道如何幫助與協助發展遲緩幼兒,以增進其社會行為的表現。基於上述的動機,本研究之研究問題:(一)探討融合教育的環境對發展遲緩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的影響;(二)在不同的學習情境裏發展遲緩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異差性。


 

文獻探討
一、融合教育的益處
將特殊幼兒安置在普通教育環境中,學習到底有什麼好處呢?根據國內外的實驗教學研究發現,實施融合教育對特殊幼兒的益處:(1)特殊幼兒較可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其自我思考中較少呈現「無助」的傾向,而且容易被他人鼓勵進而培養其獨立性與主動性,這些益處則有助於改善特殊幼兒的生活品質;(2)特殊幼兒可藉由普幼兒本身提供的豐富自然的剌激,與隨處可得之示範學習而受益,尤其在社會遊戲和互動行為能力方面的成長(賴美智,民88)。 整體而言,融合教育不僅對特殊幼兒有正面影響,故當前進一步要探討的是要如何讓融合的功效發揮到最大。再者根據國外研究者指出75%的發展遲緩的幼兒有社會行為缺陷,而Guralnick(1990)認為未來的學前的特殊教育研究與實務,應以社會能力的評量與介入為主。
發展遲緩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受個人、家人及互動情境等多種因素影響。Guralnick(1995)研究4-6發歲展遲緩幼兒的社會行為發現,發展遲緩幼兒的社會行為較一般的幼兒慢且有較多的單獨性行為、功能性行為、轉換活動行為及與成人的互動;而有較少的扮演行為、團體及同儕互動。蔡淑玲(民88)研究一位自閉兒在融合環境中的互動,發現該幼兒缺少主動互動的行為,而在教學活動中常有游動、過度依賴、不恰當的行為舉止,對玩具有固執性等社會行為表現。由上可知,一般發展遲緩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有可能是因為學習情境所導致的。特殊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情形是否會受到不同情境與遊戲所影響呢? Salisbary(1989)研究發現,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在自由遊戲時其互動方式是多面的(動作及口語並進),而且互動的方式相當的穩定且是有目的。Raver(1988)指出結構性的課程及製造共同遊戲的機會都可增進社會互動及遊戲的層次。由此可知,在融合教室裏的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的型態與教師的課程的安排有很大的關係。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主要是要了解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室中其社會行為表現,與在不同的情境中其社會行為的表現有何差異。基於本研究的目的與限制,研究者只針對研究一個個案,然後以自然觀察法、訪談(教師、母親、同儕)、檢核表來進行資料的收集,最後再利用鄒啟蓉(88)對幼兒行為的範疇界定編碼。 研究者從92年4 月到6底止,持續對個案進行三個月每個星期二次的觀察,但因個案每週只來三天而限制觀察的次數,至於在訪談的上則以老師與母親為主要對象。本研究對象的實際年齡5歲3個月,可是根據發展評估其心理年齡三歲半,於四歲入園就讀中班。因研究目的是觀察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裏的社會行為表現,因此研究的埸域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個案就讀的中班教室,另一個則是學校的遊戲埸。

研究者角色是一個參與的觀察者,與教室裡的幼兒一起學習並觀察個案,而研究的過程中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是同時交叉進行的,並配合研究的目的所需將所收集的資料分成:教室觀察記錄、遊戲埸觀察記錄、訪談等三部份。研究者將所觀察到的資料依潘淑滿(民 92) 編碼登錄三步驟來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將所觀察到的幼兒社會行為,根據鄒啟蓉(民 88)幼兒行為範疇界定來做為編碼依據。


研究結果與討論
根據研究的問題與所蒐集資料的分析發現如下所述:
一、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的個案社會行為表現
(一) 就互動的對象而言
個案會主動與大人互動且比較頻繁,在同儕方面只會與特定的對象作互動但不會主動。這與國內外學者(蘇雪玉,1993;Guralnick,1995)的研究發現相同,發展遲緩幼兒與教師的互頻率高於同儕且主動性也較高(引自鄒啟蓉,89)。舉例說明如下:
(1)個案走了過來,對觀察者說:「姊姊我不會幫我,觀察者跟著過去,個案再次說:「我不會幫我,並將碗遞給觀察者。(P 920417)
(2)個案起身走向觀察者並拉著觀察者手,將身體靠著觀察者身體,一會兒又起身到櫃子上拿出自己的獎卡給觀察者看(R 920418)

(二)較常表現的社會行為類型
從觀察資料中發現,個案在社會行為表現上有較多的靠近觀察(注視)行為出現,但也有很多時候只是站在原地的觀察其他人。例如:個案坐在位置上默默的看著小朋友。(R 920513)

(三) 較多的社會行為表現
從觀察的資料中得知個案在下列兩個情況下有較多的社會行為表現:
1.在進行遊戲式活動裡個案的社會行為互動會增加。在觀察中研究者發現,個案已會跟著小朋友一起跑並且跟一起躲,而當被抓到時和身邊的小朋友(S明)手拉手的在原地跳,一副快樂的小模樣。(R 920516)

2.當個案在園所內的時間增加時其與同儕的行為互動會增加,且變得比較主動。(後來由於SARS的關係,個案星期一、三已停掉去醫院接受治療,改成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在園所上課,可能因為這樣和其他小朋的互有較頻繁),例如個案會說「XX妹幫我做太空梭好不好?」。(R 920527)

二、在不同的情境對個案的社會行為表現
(一) 在教室裏
1.會有不恰當的行為出現,例如不參與活動、干擾等行為。觀察中發現,個案經常沒參與班上的討論活動,而是一個人獨自玩。(R 920418)

2.比較不能專注於課程上的討論因而影響到活動的進行。老師在進行活動時,個案會東張西望而不參與,一會起身走向觀察者並拉著觀察者的手,將身體靠著觀察者身體,一會兒又到櫃子上拿出的獎卡給觀察者看。(R 920418)

(二) 在遊戲埸
1.有較多的合作行為出現
個案對於同儕的邀約偶會有回應,也會做出與同儕合作的社會行為。例如S玲:「姊姊炒菜給妳吃好不好?」個案不看 S玲,依舊自己在玩, S玲:「妳把菜菜倒進我的鍋子,我去裝水」(說完即離開),個案繼續玩沒理會S玲, (過了一會)...... S玲:「妳把它倒一點點出來」,個案:「放下鍋子拿著鏟子將平底鍋內的沙子挖出來...(直到 S玲說好了為止) 。(P 920414)

2.會有模仿行為
個案在遊戲埸自由活動的時後有模仿同儕的行為出現。S玲將裝滿沙的碗放在圍牆上做出一個碗形,叫個案看而個案站了起來看,之後又蹲下將自己桶的中沙也拿起來,放在圍牆上但並不是很成功。最後個案伸手拿S玲手中的碗並說:「給我」,S玲給了她,個案蹲下將沙鏟入小碗中,並將沙鏟的模型倒在圍牆上,可是並沒有成功。(P 920417)

本研究是研究者觀察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裡的社會行為表現,而研究者發現個案與同儕的互動上較缺乏主動性,必須有同儕主動邀約,要不然個案通常會表現出注視的社會行為。在互動的對象上,個案對成人有較多的主動性社會行為出現,而在與母親的訪談中,得知家中的成員大都是成人、早療的治療師也是成人、學校會主動關心個案的第一個人也是成人(教師),所以個案比較習慣與成人互動。後因為SARS的關係,個案待在學校的天數增加,也出現較多與同儕社會互動的行為,而且碰到問題時也會向同儕尋求協助。除此之外,在觀察中也發現,教師的課程安排與個案的社會行為表現有很大的關係,例如在一般的討論與靜態的課程中,個案會表現出不專注的行為,但在一些屬於較動態的活動,個案會有較多的主動性社會行為出現。最後綜合本研究的觀察發現,融合教育環境的安置對於發展遲緩幼兒社會行為表現確實有幫助的,不過要促使發展遲緩幼兒社會行為表現除了教師的課程設計與環境的安排外,家長在家的社會互動環境提供也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珮玲(民 86)。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版社。
林寶山(民81)。特殊教育學生的鑑定與安置。高市鐸聲,3,1-6。
吳淑美(民 81)。發展遲緩幼兒在回歸主流教育安置下社會互動、社會地位及發展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七期,頁45-83。
吳淑美(民 87)。學前融合班教學策略篇。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典(民 87)。情意智能的理論與實務。多元智能與成功智能理論研討會論文集(88-123)。中華民國資優教育學會編印。
孫淑柔(民 84)。從隔離到完全包含-談特殊兒童安置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55,13-16。
教育部(2001)。九十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接受特教服務的身心障礙學生統計表。教育主計處。
陳明聰、吳亭芳、王華沛(民 89)。運用輔助性科技實踐融合教育理念。載於e世代特殊教育,33-46。台北:教育部。
蔡明富(民 87)。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淑玲(民 87)。一位自閉症兒童在融合教育政策實施下的狀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鄒啟蓉(民 88)。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
台灣師大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鄒啟蓉、盧台華(民 89)。發展緩幼兒社會行為及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71-191。
潘淑滿(民 92)。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黎慧欣(民 85)。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雪玉(民 85)。障礙幼兒混合就讀之學校適應、學校環境及教師因應策略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賴美智(民 88)。淺談融合式學前教育。兒童福利,第五十五期,頁27-31。


二、西文文獻
Field, T. (1980). Self, teacher,toy and peer-directed behaviors and handicapped preschool children. In T. M. Field(Ed.) High-risk infants and children(pp. 313-326). New York:Academic Press.
Gresham, F. M.(1988). Social skills: Conceptual and applied aspects of assessment, training, and social validation. In J. C. Witt, S. N. Elliot & F. M. Gresham(Eds.), Handbook of behavior therapy in education(pp. 523-546).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Guralnick, M. J., Connor, R, T., Hammond, M., Gottman, J. M., & Kinnish, K. (1995). Immediate effects of mainstreamed settings on the socialnteraction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American. Association in Mental Retardation, 100(4), 359-377.
Guralnick, M. J. (1990a). Social competence and early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4(1), 3-14.
Guralnick, M. J., & Groom, J. M.(1985). Correlates of peer-related socialcompetence of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preschool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0(2), 140-150.
Guralnick, M. J. & Weinhouse, E. M. (1984). Peer-related social interactions of developmentally delayed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5), 8115-8127.
McEvoy (Eds.), Social competence of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pp. 3-36). Baltimore, MA: Paul H. Brookes.
Odom, S. L., McConnel, S. R., & McEvoy, M. A.(1992). Peer-related social competenc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In S. L. Odom, S. R. McConnell & M. A.
Odom, S. L., & McEvoy, M. A. (1988). Integration of young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d norm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In S. Odom & M. Karnes(Eds.), early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An empirical base(pp.241-268).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trully, J., & Strully, C. (1985). Friendship and our children.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0(4), 224-227.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