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2屆 遠距照護運用於延續早療家長親職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遠距照護運用於延續早療家長親職能力提升的有效性

The Utilization of Telehealth to Keep Parent Skills Enhancement in Early Intervention

黃婉婷1*、湯素琴1、夏子翰2、蔡昀臻3

Wan-Ting Huang1, Su-Chin Tang1, Tzu-Han Hsia2, Yun-Chen Tsai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中原大學心理學系

1Child development Assessment & Intervention Center. Taipei City Hospital.,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Chiayi, Taiwan, 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Taoyuan, Taiwan,

研究背景與目的:發展遲緩兒童在因應環境所需的適應能力延緩,照顧者也常面臨教養困境,因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而導致的早期療育實體服務中斷,可能延誤兒童的最佳療效期,並容易引發照顧者極高的焦慮。而心理治療技術用於親職團體所具備的凝聚力、普同感和利他主義等療效因子,是否可於遠距照護服務之中延續,目前亦尚缺乏足夠研究驗證。本研究欲了解使用遠距通訊技術使臨床心理專業工作者對於早期療育個案家庭之照顧者實施遠距照護,可以延續親職團體的療效。

方法:本研究對象為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的學齡前兒童個案之家長,共七組。其自20211月開始參與兒童情緒行為團體所搭配的家長親職團體,此團體療程在進行15週後,因疫情而在5月中旬中斷。帶領親職團體的臨床心理師因應政府防疫政策將執行方式調整為線上,透過電話訪問徵得其中五組家長的知情同意,使用視訊會議軟體(Google Meet)形成線上家長團體,從6月開始,每周舉辦一次,共四次。每次討論主題的訂定由家長先報告兒童在居家防疫期間的情緒行為變化,再由臨床心理師給予專業建議與帶領討論。在團體結束後,由家長於線上填寫滿意度回饋表單,並依回饋表單結果另行安排線上個別親職會談,每人個別會談平均次數為3.5(全距為1-6),在到達預定次數後而結案。

結果:在量性回饋中,分析線上滿意度回饋表單中之團體整體滿意度」題項,以四點量尺呈現(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滿意、非常滿意),家長選擇非常滿意的比例為100%。在質性回饋中,分析家長在線上滿意度回饋表單中在團體後感想」題項的作答中,可將內容歸類到各療效因子分別是()凝聚力:家長不只從治療師方得到教育孩子的解答,也從其他家長的分享得知更多方法和孩子的想法,所以對其他爸爸媽媽也很感謝;()普同感:當自己的困惑提出來時,有其他家長表示有相同疑問時,這讓團體中的家長有更多的共感和動機去尋求方法教導孩子,也讓家長更了解孩子,更看到孩子的進步;()利他主義:當聽到其他家長所提出的困惑,而自己已經克服或正在嘗試時,家長會主動分享自身經驗,對其他家長提供幫助。在詢問後續課程需求的題項中,有80%的家長表示有線上個別親職會談的需求,即代表家長願意再繼續針對其自身需求與治療師討論。其內容進展主題,依出現時序為:提升尋求資源的主動性(因工作收入受影響而了解紓困資訊、提升自我覺察對孩子情緒狀態的辨識力、家長的個性本身如何影響教養風格),以及積極建立社會支持(提議定期召開同學會,同為早療家長才能了解彼此的心聲

結論:線上家長團體模式打破疫情的限制,由治療師透過遠距通訊技術主動關懷,提供持續性心理諮詢照護,顯示能獲得高度的醫療服務滿意度。並且,從質性滿意度回饋和個別家長會談內容的進展,支持凝聚力、普同感和利他主義等團體心理治療療效因子,能夠於遠距照護關懷服務之中延續,使家長持續增進自我覺察、積極尋求資源和建立社會支持,有助於其整體親職功能之提升。本研究的限制為未探討從實體轉換到線上親職團體所流失的家長個案,未來研究方向可了解參與與未參與遠距照護模式的個案背景分析。

關鍵字:遠距照護、早期療育、親職功能介入、團體治療療效因子、防疫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