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家長支持兒童參與目標與家長決定兒童參與目標對於促進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參與成效之影響
The impact of child-directed goals versus parent-directed goals for promoting particip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古堃燕1、康琳茹1,2
Kun-Yen Ku﹐Lin-Ju Kang
1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2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
1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Linko
背景與目的:參與本位介入是運用結構化的步驟,與家庭共同設定參與目標並擬定及執行介入策略,並在過程中與家庭建立合作關係,以達成促進兒童的日常生活參與。一篇個案研究報告研究已初步提供參與本位介入對於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兒童之社區參與成效。過去研究也顯示,於發展障礙兒童與家庭的服務中,家庭與專業人員共同目標設定有助於達成介入目標與提升家庭生活品質。這些研究主要是由家長決定要執行的目標,也缺乏探討由家長或兒童主導目標設定對成效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接受參與本位介入的家庭中,兒童選擇的目標被家長納入所要執行的兒童參與目標(本研究稱為家長支持的兒童參與目標)與家長自行決定所要執行的兒童參與目標(本研究稱為家長決定的兒童參與目標),兩者的成效是否有差異。
方法:研究對象為有確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診斷,年齡為6~10歲且就讀小學的兒童及其家長,兒童的智力測驗均為正常範圍。共18對兒童及家長接受參與本位介入。目標設定過程由治療師分別與兒童和家長訪談,兒童先用圖示我的參與中文版選擇3個想要執行的目標,家長參考兒童的選擇,並運用加拿大職能表現量表(Canadian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簡稱COPM)和治療師共同擬定最多3個實際執行的目標。過程中部分家長會將兒童的選擇納入最後實際執行的目標中,另一部分家長則自行決定並未參考兒童的意見。根據治療師在訪談過程中所做的紀錄加以分析比對其兒童選擇想要執行的目標與家長最後設定要執行的目標之間的關聯性,將兒童及家長分為兩個次組別:家長支持兒童參與目標組 (在參與本位介入中所設定要執行的參與目標是有考量和納入兒童所選擇的目標項目,共9對)與家長決定兒童參與目標組(在參與本位介入中所設定要執行的參與目標是由家長自行決定,並沒有考量和納入兒童所選擇的目標項目,共9對)。經過12週的介入期,根據介入前(T1)、介入後(T2)、追蹤期(T3)之分數,使用加拿大職能表現量表之表現及滿意度分數及目標達成量表之目標達成分數,以獨立t檢定分析其兩組之間於介入前後(T1-T2)及介入前到追蹤期(T1-T3)改變分數的差異。
結果:統計方法使用T test比較兩組COPM目標表現分數與滿意度分數以及兩組GAS目標達成的平均分數差異,統計結果使用敘述性統計呈現。統計結果顯示兩組在介入前後(T1-T2)沒有顯著的差異,在追蹤期(T1-T3)後續的追蹤期數據,兩組的平均值也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在GAS T分數改變趨勢圖中發現,家長支持兒童目標組在後續的追蹤期目標達成分數高於家長決定兒童目標組,表示家長支持兒童目標組在介入結束後,成效持續進步的情形優於家長決定兒童目標組。
結論:家長支持兒童目標組與家長決定兒童目標組兩組的目標表現與目標滿意度以及目標達成分數在數據上顯示在介入期T1到T2都有大幅度的進步,這表示兩組在為期12週的目標導向的參與介入模式是有效的;在後續的追蹤期T2到T3也有持續的維持並進步,這表示目標導向的參與本位介入方式能改善兒童對於目標後續的任務表現;在家長支持兒童目標組中有大部分的GAS達到預期目標,而且最少會有一個目標超過預期,此研究結果顯示ASD兒童對於自己所設定的目標會積極執行並認真實行的。兩組於介入後和追蹤期目標達成度相同,但在長期的效果兩組是否能顯示出差異則有賴進一步研究。
關鍵字: 參與本位介入、目標設定、自閉症、兒童、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