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作息本位模式於實務現場落實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of and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Routines-Based Model
連穎1* (通訊作者)、邱郡婕2(報告者)、翁瑄憶3
Ying Lien1* 、Chun Chieh Chiu2、Weng Hsuan -Yi3
1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專業發展研究室、2、3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桃園服務中心
1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Department, 2、3 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Taoyuan Service Center
研究背景與目的:早期療育的目的,是期待透過早期的介入,提升兒童的發展能力。然而,介入方式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工作方法,該運用哪種服務模式,是該領域專業人員不斷思考調整的議題。本研究期待透過該中心之實務經驗,從原有的療育方法轉換成作息本位模式歷程中,面臨的挑戰及過渡期專業人員面臨的心理壓力與執行困境,透過不斷的嘗試、修正找到因應策略,進而順利於實務現場操作作息本位模式,帶給家庭與兒童更佳的服務品質與成效。
方法: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與質性研究方法的深度訪談兩種策略,訪談桃園服務中心參與學習及運用新方法的社工以及教保員,了解轉變過程中,個人心境與工作方法的改變,與對於專業團隊能力成長不同面向的詮釋。
結果:單位提供服務初期,以生態理論觀點進行蒐集兒童與家庭需求,進行需求評估、資源連結、擬訂/執行服務計畫、追蹤與評估等工作,並建立跨專業團隊合作模式,運用優勢觀點來發掘家庭之能量。然在療育服務執行的過程發現,所運用的療育方法有其限制。原本主要以一對一療育課程,針對主照者進行照顧技巧的訓練,但因所使用或提供的教具,對於主照者後續自行操作尚須時間練習,但往往在主照者動機不強、原能力較不足的情形下,療育服務的成效仍有待加強。故此,該中心期待調整原有的工作方法,嘗試從104年逐步運用「作息本位模式」,在轉型的初期,實務工作者面臨學習新方法的挑戰與困難,作息本位剛開始的提問,教保員需進行大量的紙本評估作業,對於教保員來說,是額外的工作負擔與壓力。且面對家長能力受限或不足的家庭,執行的挑戰更大,教保員如何在家庭功能處於極度劣勢、作息很混亂中,仍得以協助共同完成一份符合該家庭的計畫表。當中更需運用教保員與社工的配搭、結合家庭生活作息,由社工先完成家庭生態圖的撰寫,再由教保員與家庭工作後,進行補充。結果發現,從既有的作息來安排,以主要照顧者為核心、從作息中與家庭共同討論執行計畫,運用日常生活作息引導兒童練習,即使作息混亂,但主照者仍可為其做努力,主照者對於療育的接受度反而更高。從104年持續進行至110年,將近6年的時間,此歷程不僅提升教保員與家庭工作的能力,亦成為團隊裡社工與教保員互惠的過程。未來仍持續透過執行作息本位的工作方法,不斷累積操作過程的經驗,包括面對不同屬性的主照者,發展不同的工作與溝通策略、透過單位內部經驗的傳遞,持續運作此工作方法,精進服務品質。
結論:服務模式的轉換對於教保老師以及其他團隊成員會造成心理及工作負擔的壓力,但透過團隊成員共同認識了解其成效,設定短中長期欲完成的目標,再逐步做調整,雖然初期經歷較長的時間做改變,但當教保員與社工感受到正向的經驗後,最終仍得以完成,並成功地提升療育服務品質與成效。
關鍵字:作息本位模式、早期療育服務、因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