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比較台灣和美國幼兒之負向情緒能力、情緒調節之理解能力及氣質
Comparison of Negative Emotion Competence, Understanding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Temperament in Preschoolers Between Taiwan and United State.
高瑜1、汪佩蓉2*
Yu Kao1, Pei-Jung Wang2*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1,、亞洲大學物理治療學系2
Graduation program of Counseling and Applied psychology,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Asia University2
研究背景與目的:情緒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對兒童日後發展或社會適應能力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例如:生理和心理健康、學習動機及社會成就等。兒童情緒能力的定義為了解他人情緒、對他人的情緒做出反應及調整自己的情緒;情緒能力包含:對於情緒的覺察、表達、理解和調節。因此本研究探討的情緒能力,係指兒童在覺察、表達和調解情緒狀態之展現程度。情緒能力又可分為正向和負向情緒,本研究主關注兒童之負向情緒,其原因為:兒童之負向情緒被視為對其日後社會適應發展和學業成就之重要預測因素之一;負向情緒發展差的兒童,易有內化問題行為(例:沮喪、焦 慮和退縮)及同儕間相處問題;另有研究指出,若兒童的負向情緒之調節能力越好,其社會適應發展越好。然而,關於探究負向情緒能力、負向情緒調節之理解能力之跨文化差異研究很少,僅少數研究描述日本學齡前兒童負向情緒(悲傷和害怕)之表達能力顯著低於美國學齡前兒童。總結過去實證文獻,探究學齡前兒童的負向情緒和跨文化差異的研究少。因此,本研究目的為二:(1)比較台灣和美國學齡前兒童的負向情緒能力;(2)探究台灣和美國學齡前兒童負向情緒和其情緒調節的理解、氣質之相關及差異。
方法:此研究為橫斷式實驗設計,受測對象為一般發展之學齡前兒童(三至六歲),共31 名在台灣中部地區生長,且父母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上之兒童,和 45 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地區生長的兒童參與此研究。由施測者對孩童進行玩偶行為評估,並同時請受試者之主要照顧者填寫問卷以檢驗此研究目的。研究工具有二:(1)玩偶評估(Puppet Assessment),其常被用來評估兒童情緒能力,透過很多不同臉部表情之圖片和不同情緒情境,測量兒童七種情緒能力(開心、難過、生氣、害怕、羞恥、嫉妒、同情心/利社會行為);(2)兒童行為問卷(Child Behavior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短版,其常用來評估兒童氣質,請主要照顧者填寫其孩子日常觀察到的行為,測得三個氣質面向分數,分別為負向情緒(Negative Affectivity)、外向性(Surgency Extraversion),和主動控制(Effortful Control)分量表分數。本研究使用描述性統計得知受試者的特質;若為常態分佈,使用雙尾獨立 t 檢定和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檢驗假設,若非常態性分佈,則使用曼-惠特尼 U 檢驗 (Mann-Whitney U test)和皮爾曼等級相關係數進行檢驗。顯著水準 α =0.05 (雙尾檢定)。
結果;探究台灣和美國兒童之負向情緒知識有何異同,發現台灣兒童的整體情緒調節之了解能力顯著地低於美國兒童( p,尤其是快樂和生氣情緒調解的理解能力;但兩組在其他負向情緒能力無統計上差異;關於比較兩組氣質面相,發現台灣組的負向情緒面向分數顯著地高於美國組( t= -2.37; p,且台灣組氣質之主動控制面向分數顯著地低於美國兒童 ( t= 4.34; p;不管台灣和美國兒童組,兒童之負向情緒能力、情緒調節和氣質有部分正相關( r= 0.3-0.4; p)。
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兒童負向情緒調節之理解能力、氣質面向的主動調節顯著低於美國兒童,且台灣兒童易有憤怒與憂傷等負面情緒氣質,關於臨床應用部分,早療專業人員們或許應加強對學齡前兒童負向情緒調節之理解能力(例如: 快樂、生氣)的課程規劃安排,使其從情緒繪本或角色扮演中了解如何調節自我的負向情緒;給予日常活動的任務時,該考量到兒童氣質向度上的個別化差異,並提供中度難度的任務,這樣可促進兒童願意投入之動機且透過大量學習機會以增進其日後發展和活動參與。
關鍵字:負向情緒能力、情緒調節之理解、氣質、文化差異、學齡前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