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語言目標音樂活動在早期療育課程實施歷程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Language-learning Goals to Musical Activities i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龔智惠¹*、陳俞君²
Chih-Hui Kung¹*, Yu-Jun Chen²
¹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鳳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²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
¹Eden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Fongshan Development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enter), ²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Family Studies, Shu-Te University
背景與目的: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一詞的使用始於1950年代美國鈕約,在音樂治療興起之後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關注並產出許多相關研究。李玲玉(2010)提出音樂活動提供多重感官的刺激,透過音樂介入,能有效促進服務對象知覺的發展、身體機能的協調、內在情緒的穩定。在教保實務工作中,音樂是現場服務常見、容易使用且有效的教學資源之一。若能將發展遲緩幼兒的個別教育計畫(IEP)目標融入音樂活動中,促進IEP目標的達成,可成為早療現場教保人員容易上手的教學示範。幼兒語言發展順序先「聽」而後「說」,音樂元素之一的節奏可幫助幼兒在「聽」之前的專注。在研究者教學經驗中,有節奏的口語指令可以引發幼兒的興趣,甚至仿「說」指令,可見音樂對幼兒語言發展的助益有加乘的效果。本研究運用各類型的音樂活動,銜入幼兒個別化語言的學習目標,並配合班級的生態,設計系列的音樂活動,以探討語言目標音樂活動的設計及實施歷程,進而探討參與幼兒在語言能力的改變情形。
方法:本研究採質性究,以任職的早期療育發展中心日間照顧服務班級為研究場域,探討語言目標音樂活動的設計及實施歷程。研究步驟包括:蒐集7位班級幼兒之個別化教育計畫之語言目標、進行音樂活動前評估並整理成「音樂活動IEP矩陣圖」、運用幼兒音樂教學技巧及矩陣圖設計12次音樂課程(每次課程流程包括:暖身歌、音樂故事、兒歌&唸謠、點名選樂器、樂器合奏及舒緩活動)、實施為期12週、每次50-60分鐘的音樂活動課程。最後,透過現場觀察、錄影紀錄音樂活動歷程及省思,了解參與幼兒語言能力的轉變及音樂活動介入所帶來的歷程變化。
結果:參與7位幼兒的語言目標,包括6個語言理解及29個語言表達IEP短期目標。因此音樂課程設計選擇「以完整句表達」、「回答開放性問句」及「含有認知元素對答」等目標,進行規劃和設計,再依據每週音樂活動課程目標,挑選暖身歌曲、音樂故事(繪本)、兒歌/唸謠/說白節奏及手指謠、合奏曲目及樂器。音樂活動課程內容經過專家、班級教學協同老師討論及預試後,進行活動流程、教案呈現及相關音樂曲目、故事、樂器挑選等內容的調整。為了解語言目標音樂活動課程是否確實執行,邀請學者專家以「音樂活動IEP檢核表」,透過錄影帶檢視教學活動中語言IEP目標執行的情形,結果顯示IEP目標執行率皆高於90%。音樂活動課程執行過程中,發現三個幼兒主要的反應:一、出現預期下個活動的反應;二、對活動要求的理解提昇,負向情緒反應減少;三、音樂故事的進行引起幼兒看書的興趣。此外,比較每位幼兒個別化教育計畫在活動執行前後的評分結果,發現音樂活動執行後,發現幼兒語言目標表現提升5至8分之間,平均增加6.14分。從觀察中也發現音樂活動受到早療幼兒的喜愛,會主動詢問:「今天有音樂課嗎?」、「你是音樂老師嗎?」、當因其他活動而延後音樂活動時,也會問:「那音樂課呢?」、收樂器時會問:「下個禮拜再玩嗎?」。
結論:將幼兒IEP目標銜入音樂活動課程中,不僅受到幼兒的喜愛,更能提升幼兒語言目標表現,這樣的結果與黃念主(2017)、李玲玉、何涵儒(2017)、楊依璇(2016)、陳奕如(2016)之研究結果相符。幼兒IEP目標銜入音樂活動課程中,在早療實務現場實施是可行的,其設計的重要元素有:(一)安排規則的活動流程,以及動態、靜態活動穿插的原則,可以讓幼兒及教保老師快速進入穩定的學習狀態,並能預期整個音樂活動的節奏。(二)依據語言目標的方向挑選合適繪本或改編故事及兒歌唸謠,能建立問答的基模,增加幼兒口語回應練習機會。(三)、在樂器合奏時,運用口訣能幫助幼兒將聽與動作結合,促使幼兒在還不懂節奏時,也能準確敲奏出正確的節奏。
關鍵字:語言目標、音樂活動、早期療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