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2屆 以全天候家庭錄音探討單一個案聽損嬰兒植入人工電子耳前後之喃語及發聲種類發展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Using LENA system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anonical babbling and phonation types of an infant with unilateral cochlear implants

以全天候家庭錄音探討單一個案聽損嬰兒植入人工電子耳前後之喃語及發聲種類發展

洪羿安1*、張毓軒2

Yi-An Hong1*, Yuna Jhang2

1,2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語聽力學系暨碩士班

背景與目的:「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是近代醫學界極重要的目標,把握黃金期介入以達到更好的成效已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學術界也不斷往更早期的語言發展階段進行研究。多年來的研究顯示,語言發展呈現「級聯」(cascade effect)的效應,而典型喃語(canonical babbling)的出現也不例外。許多研究證實,嬰幼兒之喃語發展情形(包括出現率及複雜度),可作為日後語音庫和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

然而,目前關於嬰幼兒喃語發展的研究,多集中於典型發展族群,關於聽損嬰幼兒的研究又更為稀少。由於此障礙類別族群過小、口語發聲研究之分析成本過高,以及縱貫性追蹤之成本資源等因素,過去研究之樣本數仍偏少。此外,先前在聽損嬰幼兒的喃語研究中,不論採樣頻率或是轉錄標準上,許多學者仍持有異議。綜合以上因素,本研究將以全天候錄音形式增加樣本可納入量,並使用有別於過去研究之轉錄及蒐錄方法,探討聽損嬰兒在喃語萌發及發聲類型之表現,進一步為極早期介入服務提供有效的實證基礎。
方法:本研究共納入一位嬰兒受試者,其雙耳皆有100分貝以上聽損,為極重度聽損個案,無合併其他發展障礙。本研究使用Language ENvironment Analysis (LENA) System之錄音裝置進行個案每月三次的語音樣本蒐錄。共納入八個月份的語音樣本,前四個月為個案僅配雙耳助聽器(月齡1114個月),後四個月份為個案植入電子耳後(月齡1518個月)。後使用LENA分析軟體,找出當月嬰兒發聲量最高的一天,並選擇該日中發聲量最多之前三卷5分鐘音檔進行人工編碼。編碼分類包含典型喃語、類典型喃語及非典型喃語(含母音、子音、類母音等)等三種。最後利用典型喃語比率公式Oller et al., 1994計算出該月份該嬰兒之典型喃語比率(canonical babbling ratio)。
結果:分析喃語比例的結果顯示,個案表現不同於聽常嬰幼兒呈現穩定上升的情形,而是上下波動。另外,個案的喃語比例也並未達喃語萌發期之標準值(CBR )。在植入電子耳前,個案反而出現較高之喃語比例,其可能原因為個案在植入前之發聲量較低,因此若有少數典型喃語出現,便會拉高整體喃語比率;反觀植入後,個案發聲量大幅提升,因此即便仍有喃語的出現,比例反而會呈現下降走勢。

其次為發聲類型,個案在植入電子耳前,發聲種類多集中於鼻音、少數母音及知覺顯著性較高之子音;在植入後,個案之語音庫中多出許多不同的母音,以及喉嘎聲、仿說和發聲遊戲(vocal play)等。

結論:綜合上述結果可知,個案之語言發展在植入電子而前仍不穩定,雖然個案有配戴助聽器,但因其聽損程度為極重度,因此即便配戴助聽器仍無法有效提供聽覺刺激,因此口語發展速度及階段依然明顯慢於同齡嬰兒(約10個月左右);植入電子耳後,個案之發聲類型顯得多元且口語量明顯增加,顯示其未來個案正準備邁入喃語階段。透過全天候錄音,對聽損嬰幼兒進行語料分析,本研究期望能以更多的樣本納入量更精確的掌握聽損嬰兒的語音發展情況,為早療人員提供一套具有前景且達到極早期療育效果之量化評估方式。

關鍵字:聽損兒、嬰幼兒、典型喃語、LENA、發聲種類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