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以生態系統理論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融合教育下執行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以生態系統理論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融合教育下執行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
To Explore Preschool Educators implemented the Routines-Based Classroom Model under Inclusive Educ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李聞一1*、陳惠茹2、黃靄雯2、徐瑀薇2
Man-Yat Lee1*, Hui-Ju Chen2, Ai-Wen Hwang2, Yu-Wei Hsu2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2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

1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wan
2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Taiwan

研究背景與目的:

        根據教育部(200120102020)的統計數據,臺灣安置於一般學校的學前身心障礙學生人數由2001年約3,544名不斷增加,至2020年已達至21,159名,而當中大部分都安置於融合教育的服務類型(資源班、普通班及巡迴輔導)。在學前融合教育不斷發展的趨勢下,教保服務人員面臨巨大的挑戰(陳書婷,2018)。

        國內學者在2016-2020年間引入以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進行在地化調整以融合臺灣環境實施,以協助教保服務人員進行學前融合教育。此模式建基於作息本位之早期介入,透過主要服務提供者及整合式特殊化服務的方式促進教保服務人員、幼兒及家庭的功能。5年間實施於桃園、宜蘭及臺中的公私營幼兒園,此模式是否能充分融入國內幼兒園的生態系統,符合教保服務人員、幼兒及家庭的需求?此模式運作後,對教保服務人員進行學前融合教育的工作造成甚麼影響?值得深入探究。

        本研究之目的是透過生態系統理論的觀點探討教保服務人員在進行學前融合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困難、執行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後的改變和看法、執行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的困難。

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橫斷式、回溯性的質性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對七位曾執行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的教保服務人員進行個人半結構化訪談。訪談大綱透過文獻蒐集、專家意見制定而成,在試訪後進行了修改。所有訪談內容在受訪者同意下錄音並進行逐字稿的謄寫,再由富作息本位相關研究經驗之專家為質性資料作檢驗,以確保研究資料的可靠性。本研究同時會採用評定者內部一致的方式以提高研究可信任度,本文第一作者會與一名碩士級研究員以生態系統觀點為訪談所得之逐字稿進行編碼及主題分析。最後撰寫結果與結論,並對相關之研究與實務提出建議。

結果:

        透過生態系統理論中的四大系統詮釋受訪的教保服務人員在進行學前融合教育工作之困難。一、微觀系統,對特教方面的專業知能不足、現場人力不足、教學進度受影響。二、中間系統:特殊幼兒與一般幼兒之同儕互動不良、教保服務人員未能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三、外圍系統,巡輔服務成效有限、專業培育制度缺乏特教專業知能。四、巨觀系統,在職專業培訓制度欠缺系統化、「零拒絕」未確切落實。

        透過時間系統剖析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對受訪的教保服務人員在進行融合教育工作的幫助,以及在服務結束後對教保服務人員進行融合教育工作的影響。發現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透過主要服務提供者為教保服務人員提供諮詢、教學策略、合作教學、情緒支持等整合式特殊化服務,有效提高教保服務人員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能,服務時亦提供了現場的人力支援;此模式同時會為家庭提供服務,因此可以作為親師間的溝通橋樑,強化兩者間的溝通合作關係。

結論:

        本研究透過生態系統理論的角度剖析出一系列教保服務人員在進行學前融合教育的困難中,可以發現無論是近至微觀系統;遠至巨觀系統,其實都互有影響。整體而言,作息本位課程模式能協助教保服務人員應付上述有關學前融合教育的工作困難,有普及化的需求。而作息本位課程模式提供服務的方式與巡迴輔導服務相似,未來在推動作息本位時可考慮投放更多注意力在巡迴輔導教師方面,甚至提供有關作息本位的培訓課程,讓巡迴輔導教師在服務中加入作息本位的元素,普及作息本位的服務。

 

關鍵字:作息本位課堂投入模式、生態系統理論、融合教育、教保服務人員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