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身心障礙學齡兒童及家庭支持服務初探:以家扶基金會社區據點方案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身心障礙學齡兒童及家庭支持服務初探:以家扶基金會社區據點方案為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xperimental plan of support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based on the Community-based Services
Supported by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陳美智1、黃瀞瑩2*
Mei-Chi Chen1, Ching-Ying Huang2*

 

1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2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工處
1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sia University,
2Social Work Department,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研究背景與目的:身心障礙兒童及家庭會因孩子不同的生命週期與生涯發展階段而有不同的關注焦點。孩子若曾在0-6歲期間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大多深刻感受在教育轉銜過程中,一進入國民義務教育階段,不論是面對教育體系或是社政體系,缺乏延續性、系統性且有明確具體支持計畫的服務,資源與服務瞬間銳減,以致兒童及其主要照顧者在自我、家庭、學校、鄰里社區的活動參與中,身心經歷許多困頓與挫折。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於108年起萌芽「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支持服務方案」的實驗計畫,支持家扶各地分事務所設置據點,規劃以3-5年實驗計畫方式提供身心障礙學齡兒童家庭支持服務,建構學校、家長、社區三方溝通橋樑,透過彼此合作及相互支持,提供以家庭需求為本位的服務,解決或滿足其問題與需求,關注與維護身心障礙兒童及家長的相關權益,後以「特力服務方案」簡稱此計畫,「特」代表特殊需求兒童及家庭,「力」則可彰顯培力服務對象、充權和給予支援的工作精隨,故以下以「特力方案」簡稱之。此方案共有四個縣市的家扶單位參與,分別是台東、南台南家扶中心、以及台中家扶發展學園及大同育幼院,本研究嘗試探究四個單位在108-110執行過程中:(一)方案服務樣貌及其意涵;(二)如何進行服務需求評估與研擬服務方案的工作模式和重點、差異特色與影響因素;(三)方案在建構家庭、學校、社區支持網絡過程中遭遇的服務困境與定位反思。

方法:本研究採取深入訪談、焦點座談、非參與觀察、以及文件檔案分析方法:(一)深入訪談10位執行方案的專業人員和1位家長;(二)舉辦兩場次焦點座談,邀請8位家長(服務使用者)進行訪談;(三)研究者參與方案執行人員於110-111年的共學工作坊進行非參與觀察;(四)整理分析109-110服務方案服務計畫、成果報告等檔案文件。藉由前述方法蒐集實驗計畫如何進行服務需求評估、研擬服務策略、執行方案的過程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也從服務使用者的角度初探方案是否能達成方案推動的目標。

結果:

        (一)服務樣貌與發現:1、在109-110兩年中,四個方案據點總共服務370位特殊需求兒童(以下簡稱「特兒」),其中男女性別比約為3:1。且參與方案的特兒以年齡來看,北中南都會區以幼兒園大班~國小三年級為主,台東則散布在一到六年級,顯見都會與城鄉需求差異;參加方案的特兒整體,依障礙類別以第一類佔70%最多,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含亞斯)、情緒行為障礙、學習障礙或過動等,障礙等級則以40%為輕度最多,20%為中度居次,另有30%未特別確認,顯現服務內容規劃是以輕、中度的心智類特殊兒童及家庭的需求為焦點。2、四單位分別於該縣市的一個地區(//)設立一個服務據點,但若依參與方案對象所居住的地區來計算據點服務區域佔全縣市的涵蓋率,會發現各據點平均服務約佔50%地區的參加者來源,換言之,涵蓋率遍及縣市一半行政區域,這也顯示特兒資源不足、近便性不佳,有需求的家長需跨區尋找資源的狀況。

        (二)方案需求評估策略:各單位在開辦過程所進行的需求調查與評估策略,包括:進行家長焦點座談、療育及特教網絡專業人員焦點座談、家長問卷調查、地毯式拜訪轄區學校輔導室和特教學校等方法,統整出特兒及其家庭主要照顧者的處境,發現在非結構的環境和老師班級經營方式差異,特兒大多有適應問題、且亟需要課輔資源和人際關係支持。家長則因孩子的行為教養、課業學習和人際關係適應備感焦慮,且這些壓力難以透過個人心理調適迎刃而解,綜合處境含1、教育體制的融合環境與課後照顧支持度低、親師合作不易、學校同儕關係不佳、特兒有意無意被冷落,甚至經驗霸凌與歧視;2、跨專業合作支持課業學習資源不足;3、家庭面臨教養、手足議題、家庭關係與照顧負荷帶來的身心困擾;4、在社區中缺乏遊樂場所和自然的生活玩伴等。面對孩子的生活與學習適應困難,家長因費心耗時陪伴協助孩子解決日常生活和在學校或課後的種種狀況,面臨工作、經濟壓力,和孩子發展與學習息息相關的專業諮詢和支持不足,確實需要政策挹注相關專業資源與提供支持服務。

        (三)方案服務內涵:因著前述需求評估,家扶四個單位發展相關服務,單位間略有差異,但大致均以「強調兒童(及身障兒童)權益,延伸早療以家庭為中心精神、提供多元支持服務,並積極協助不同系統(專業)間協調」為原則,亦即突破家長慣性「發展/療育醫療化」的迷思,持續充權和支持家庭親職教養能力,並增進不同系統和社區的理解,促進參與和融合機會。具體方式包括1、家長培力和支持:提供專業諮詢、支持團體、喘息活動、工作坊、座談、家長互助交流等,並邀請家長在許多活動情境中一同參與孩子的表現,充權家長能量,增進其與家庭互動、與學校溝通能力,甚至能為自身倡議平權。2、兒童培力與權益落實:(1)活動規劃與設計注重培力特兒「多元認知、人際互動、團體規範、獨立操作」的能力;(2)重視特兒人際社交與融合,規劃多元團體活動,亦向社區倡議,串聯友善社區資源,提供自然生活情境的活動機會;3、系統間合作:評估兒童學校適應需求,媒合相關網絡(如治療師、大學特教系學生)與學校合作,在學校課後照顧中,提供個別化的到校支持服務,協助特兒課程學習與適應。然而,方案在建構家庭、學校、社區支持網絡過程中目前也仍有一些限制和困難,例如跨部門或跨單位的網絡不易形成穩定的合作模式、學校網絡互動機制和合作文化不易建構、據點的人力和長期支援有限,需花費心力開發維繫和接受可能流動。

 

結論:在非結構化的環境和老師班級經營方式差異的影響,特殊需求兒童大多有適應問題,然而,特兒及家庭支持資源太足,近便性不佳,有需求的家長跨區尋找資源教育系統在家庭支持服務如何更有作為,與社福團體更積極合作,相關政策均須更關注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所需的支持服務,提供有系統的和延續性的服務,並持續倡導對特殊兒童需求給予積極的合理調整、平權機會與友善對待。

 

關鍵字:身心障礙兒童、特殊需求兒童、家庭支持服務、特殊教育、社區據點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