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宅早療」零距離學習模式之初探 Exploratory research for multi-surface method of
楊玉玲 Yu-Ling Yang
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Syin-Lu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背景與目的:
回溯Covid-19疫情嚴峻時,停止面對面服務,思考家庭支持服務如何轉型,是各個早療單位的必修課題。 面對轉變,如何在眾多遠距互動選項中,學習運用並從服務轉化中實踐以家庭為中心的信念,更是專業團隊需內部整合、學習創新、同理家庭的過程。本文闡述本會早療團隊於2021年5-10月間,透過電訪、網路問卷方式調查家庭需求,提供多元服務的結果,並指認出以遠距方式有效提供家庭支持之重點,在於依照顧者自然生活之慣性來選擇服務介入之策略,以提升投入療育參與之意願。
方法:
2021年疫情三級之初,為能了解家庭親子互動之需求,以網路表單、電訪等多元方式進行收集,確認新竹縣市58組早療家庭之表達性需求內容、遠距溝通習性和設備現況。從過程中發現家長對於帶養上的情緒支持(76%)與親職諮詢需求(45%),多過想獲得療育活動(居家影片40%、線上課程28%、視訊即時引導23%),另外,在物資需求部分,缺的不全然為防疫所需(21%),而是與孩子互動的輔/教/玩具之借用(75%)。遠距3C設備上,服務家庭皆有智慧型手機,而電腦(26%)及平板(9%)不到半數,常用網路平台是Line(100%),其次是GoogleMeet(68%)和Facebook(30%)。網路使用上,有使用易付卡、固定或無限網速,影響家庭使用服務上的意願與即時參與度。
團隊依據上述家庭需求及設備資源之結果,學習發展遠距服務模式,在原有實體服務過程中,工作者少有視訊或操作影音媒體之經驗,故團隊需先穩定的是自身對於疫情的心理健康以及學習操作各項能貼近家庭之互動方式。
同理家庭於疫情生活下的變動,先給予關心伴隨提供能融入自然情境的帶養策略支持,重點是讓家庭能舒服自在地與孩子同在,並能支持親子參與更多日常作息活動。工作者藉由視訊、電訪提供策略,如:無法外出,客廳即是運動場,枕頭可以障礙跳,家長與手足便是陪玩者;團隊設計宅配教材包,鼓勵以居家用品作互動,如:用麻將來堆積木、碗盆作為樂器;邀請親子共同完成任務,如:一起合作夾衣晾曬、撥挑葉菜完成餐點;線上宅教室的進行,促進親子共玩氛圍並鼓勵家長分享執行成就。
2022年的現在,隨著疫情趨緩,服務逐步回復到實體模式,在過程中我們看見家庭對於幼小兒童因未能施打疫苗而易致病的擔心,以著遠距服務經驗,更深入於2歲以下兒童於家庭帶養技巧之支持,發展「0-2歲線上親子故事屋」,目的於希望讓無法外出或有極幼兒童之家庭,能透過參與獲得自然療育促進之機會。在個別化家庭支持裡,多元遠距服務策略亦成為團隊能即時轉化的能力,以因應家庭的需求改變,如:因疾病而需在醫院治療的孩子,在家庭評估合適的時間,能以遠距方式增加互動刺激及日常樂趣,同時能給予家庭陪伴的力量。
結果:
從家庭需求出發,發展多元線上服務策略,我們稱為「宅早療零距離學習模式」,從家庭的參與回饋中發現,從自然作息中創造互動機會→給予家庭自然且正向可適用之支持方法→促進親子或手足共同參與之動機,在視訊鏡頭下,自然及有趣的活動氛圍,無形中更提升家庭成員的互動與親密度。
團隊在此遠距服務學習過程中,運用「宅早療」服務模式,持續以直播與遠距方式開辦社區親子活動,透過網路宣傳與社群經營,成功接觸過去無法觸及的社區與親子族群,期望未來發掘更多有早療需求的孩子並提供療育服務。
結論:
疫情下遠距療育需求是一時,而家庭內的正向動力是推使其前進的重要基底,服務設計應從使用者日常角度出發,尊重家庭好好生活的重要,自會帶動孩子成長。在疫情下的服務轉型如何兼顧成效,是每個早療單位的考驗,幸而團隊能夠在確認家庭需求後,提出順應而體貼的回應,工作者未陷於追求課程和教具的完美,而是運用專業知能促進家庭正向的互動樣貌。
至今疫情已成為日常,服務團隊更須將此經驗,隨著家庭自然生態妥善運用線下(實體)與線上(遠距)的彈性多元服務模式,與家庭一起支持孩子的生活參與,成為更好的自己。
關鍵字:早期療育、宅早療
(本文初稿曾於2022臺灣社工專協「迎向專業與影響力再現-社會工作的創新與挑戰」研討會進行口頭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