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3屆 繪本對幼童情緒教育成效文獻回顧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繪本對幼童情緒教育成效文獻回顧
Review: The Effect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for young children emotional education

 

黃宣惠*
Syuan-Huei Huang*

 

童綜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職能治療組
Tung’s Taichung MetroHabor Hospital Occupational Therapy

 

背景與目的

        科技的進步及家庭結構的改變,加速了生活的步調,民眾的生活壓力也日漸繁重,因情緒失控導致的社會事件頻傳,讓我們不得不重視民眾情緒管理的能力,推動全民情緒教育學習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隨著知識的開化,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重要性被發現,情緒認知、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等能力逐漸被重視。情緒智能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透過有系統的學習,能讓幼童能從自我中心慢慢轉化到擁有同理心與社交技巧的能力,如此才能順利的完成此階段的發展任務,發展出穩定與健全的人格,以降低成年後因不良的情緒管理能力導致一連串的問題行為。其中兒童繪本為幼童情緒教育常用的媒介,值得深入研究其內涵,以便將來應用於臨床實務中。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繪本應用在幼童之情緒教育的效益,為將來臨床治療需規劃情緒教育課程時能有參照的評量方針及跨專業團隊合作的照護方案之依據。

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獻回顧,以關鍵字「繪本」「情緒教育」「」「情緒共讀」「情緒認知」「情緒調節」於Google學術搜尋系統搜尋國內外文獻,進而統整。希冀在未來的臨床治療中,能熟知運用繪本此媒介來進行幼童情緒教育時的內涵與限制。經篩選後,共使用14篇中外文獻進行此項主題的文獻研究。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肯定兒童情緒繪本與相關的情緒學習活動對於幼童情緒認知與調節能力的正面影響。繪本故事可以作為與兒童溝通的媒介,因兒童對故事角色的投射,感受情緒並且淨化宣洩,在陪伴故事角色尋找解決方法的歷程中,體認面臨像故事中主角的情緒事件時,協助提昇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

        適切的親子共讀活動可增進兒童語言能力、專注力、情緒理解等能力。進行繪本共讀活動時,師長要學習如何與孩子共讀,並以適當的言談幫助幼童理解。因此,宜盡可能將故事人物的情緒狀態清楚標示出來,並以個體心中的想法對情緒發生的原因加以解釋,如此可促使內在的情緒狀態在言談中外顯化,以提升幼童對情緒的理解。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若也能了解情緒教育的重要性,並運用於家庭教養中,相信如此也能促進親子關係,孩子有了正向的情感依附,將有助於其情緒的穩定。家長須先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因應方式,並使用此因應策略的概念和語言,然後孩子才能模仿和學習。建立對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覺察並培養對自己和孩子的慈悲心。父母親的情緒社會化行為會影響幼童情緒調節的能力。父母親越多正向的表達和支持性的反應,與幼童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有關;越多負向情緒表達或使用非支持性因應策略,則與不佳的調節能力有關。父母接受情緒言談共讀技巧介入訓練,搭配情緒繪本對於幼童情緒認知與情緒調節能力有顯著提升效果。繪本共讀活動中,師長們需善用提問策略,引導幼童思考,建構多元觀點及豐富想像能力。繪本可以提供情緒認同與紓解的管道,啟發同理心、增進人際互動。
        當情緒事件發生後幼童能覺知自身對情緒調節歷程的感受,因此多多討論情緒,傾聽孩子的聲音,藉此多了解其想法,據以發展適當方式,教導他如何調節情緒。

結論

        繪本應用在幼童之情緒教育有正面的影響,當臨床治療上需應用繪本於情緒學習活動時,需留意與個案進行共讀的成年人(治療師、老師、家長),宜標示故事主角情緒狀態,對個案解釋情緒發生的原因,以增進個案對情緒的理解。

        運用繪本介入個案的情緒教育需團隊合作,治療師需衛教父母情緒教育的重要性及讓父母熟悉情緒言談共讀技巧,以增進個案的情緒調節能力。運用繪本介入個案的情緒教育需跨專業合作,治療師需與個案的老師共同演練提問策略,以期適切引導個案思考情緒事件發展多元化策略。

 

關鍵字:繪本、情緒教育、情緒共讀、情緒認知、情緒調節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