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23屆 後疫情時期幼兒社會人際互動表現探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後疫情時期幼兒社會人際互動表現探究
Research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Interpersonal Performance in the Post-Pandemic Period

 

林孟諠、何祖華*
Meng-Xuan Lin, Tzu-Hua Ho*

 

亞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ia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背景與目的: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幼兒與家長經歷了居家隔離、停課、復課等生活中的變化。隨著疫情的蔓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面臨新的調整,幼兒除了要適應長時間戴口罩,也要學習帶著口罩外出、遊戲、或與人相處。嚴重的疫情也限制了幼兒在不同情境學習人際互動技巧的機會。幼兒在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上可能遇到新的挑戰。疫情時期,幼兒與家長在家中相處的時間也可能因居家隔離而較以往更為密集,家長也有更多機會觀察到幼兒在家庭與社區中的人際互動表現。家長在照顧幼兒或與幼兒互動時,也可能因幼兒社會人際互動的問題,而影響其親職壓力,也影響親子互動與日常重要活動的參與。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初步探究幼兒最讓家長感到困擾的不適當行為與人際互動問題,以做為後續發展協助方案增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與家長親職技巧之參考。

 

方法: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使用研究者自行編製之「幼兒社會能力問卷」,內容包括以李克特五點式量表詢問家長有關幼兒不適當行為與人際互動困難出現之頻率,以及以開放式問答題詢問家長有關幼兒較讓人困擾之不適當行為與人際互動問題。研究者至台中市四所公立幼兒園徵求有意願的幼兒家長參與填答問卷,最後共回收46份有效問卷。

 

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關於幼兒不適當行為與人際互動困難出現之頻率問題,約22.2%家長反應幼兒有時、經常、或總是在公共場所發生人際互動上的困難,28.9%家長反應幼兒有時、經常、或總是會有不適當行為。在開放性問題部分,由家長自由填答描述幼兒不適當的行為與人際互動表現。在46份回收問卷中,約76%35份問卷)有回應幼兒讓人困擾的不適當行為。研究者根據行為表現的性質與情境做整理,可分為十類,並依各類型行為被家長在問卷中提及的次數由多至少依序排列如下:(1)衝動或攻擊行為; (2)過多過少或不當的言語表情或態度;(3)過度緊張、害羞、怕受拒絕; (4)情緒調節困難; (5)與家人長輩之互動應對問題; (6)玩具物品的佔有或爭奪; (7)固著堅持的行為想法; (8)缺少人際互動的適當禮貌; (9)注意力調節困難; (10)其他。

 

結論:

本研究發現,多數家長都有因幼兒不適當社會表現而感到困擾,而家長最常提及與注意到的不適當行為包括:幼兒的衝動與攻擊行為、不適當的言語表情或態度、與情緒調節困難等人際互動應對上的問題。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幼兒教育與早期療育相關專業人員做參考。研究者亦將延伸分析此研究結果,針對幼兒的衝動控制、情緒調節、或應對互動技巧等問題,發展幼兒社會情緒輔導與親職技巧訓練之教材,協助幼兒發展適應行為,也幫助家長建立親職技巧,在家中與多元的情境中改善幼兒不適當的行為,促進幼兒社會能力與社會適應,減輕親職壓力,促進良好親子互動。

 

關鍵字:社會能力、人際互動、親職技巧、親子互動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