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24屆 實務方案發表【我的玩具醫生~發展遲緩兒童居家遊戲陪伴輔導服務】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張瑜庭、黃祈菱

財團法人台中市私立弘毓社會福利基金會

 

壹、方案緣起

        本會處於早療資源相對稀少的山海線地區,影響幼兒無法即早、就近使用醫療及教育等資源,而本會承接臺中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的委案,雖有辦理「到宅服務」,但須完成醫療評估者且戶籍設於臺中市者,才可申請此服務,部分服務家庭可能因經濟、交通、早療觀念不彰等原因,拒絕或無法進行評估的個案則影響服務使用資格。

        為使不符合到宅服務門檻且尚未連結早療資源的幼兒能增進各發展能力及家庭教養功能,故自105年起設計創新方案「我的玩具醫生」,希冀透過培訓志工(以下稱陪輔員)以半專業人員的形式進入家庭,補充早療資源及教養觀念不足的需求。

 

貳、方案目的與具體目標

一、目的:協助主要照顧者在居家生活中執行適切性的親職活動,以增進家庭親職功能,進而提升遲緩兒童之發展能力、減輕家庭的照顧壓力。

二、目標:透過陪輔員到宅服務,提升主要照顧者早療知能,以利其了解兒童發展情形,以及針對主要照顧者提出的教養問題示範居家教養技巧,並促使其能實際用運在日常生活中。

 

參、方案規劃設計

一、服務對象:本會的服務家庭(依以教養功能不佳、早療資源缺乏之家庭為優先)。

二、服務內容:

(一)招募與培訓:對幼兒服務有興趣之對象進行招募,如:幼保系學生、曾接受早療服務的家庭、保母、護理師等擔任陪輔員,並提供相關課程,如兒童發展概念、作息本位概念等內容及服務狀況督導。

(二)個案服務流程:

1.接案:社工填寫申請表並與督導討論後,再由方案負責人媒合陪輔員。

2.服務期程:一期服務為每周1次、共12次的到宅服務,服務結束前評估是否需要展延並依需求調整服務次數。

3.服務方式:

(1)105-106年:以陪輔員使用家中/自己帶的教玩具、設計活動為主,家長在旁觀摩陪輔員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以提升發展性能力為目標。

(2)107-112年:

        鑒於服務家庭自信心較低落、易依賴陪輔員直接對兒童提供服務,而無實際運用學習到的教養技巧,且家中不一定有充足的教玩具可以使用,故於106年起引進作息本位模式的服務方式,強調以家庭為中心,注重自然情境及家長參與。

        從陪輔員自訂服務目標的方式,改為與家長討論家庭的需求、欲解決的教養困難,共同設定目標,增加家長執行教養的動力、促進家長的自信心,增能家長,並將活動場域及內容融於生活作息中(自然情境),家長不需再額外撥出時間即可進行親子互動。

 

肆、成果及成效分析

一、服務人次:從105年至1126月累積服務119戶家庭/個案,1792人次。

二、服務成效

()照顧者的兒童發展知能提升

        每年度至少都有70%以上的家長認為自己在接受服務後,能提升兒童發展概念的知識,並從質性問卷中可發現家長對幼兒互動概念更為瞭解,如「陪伴的重要性、打罵教育轉為耐心同理、應帶有關懷與熱情」等,這些正是促進正向親子互動的概念,有愉快的親子時光,才可能有效益的執行居家訓練,與提升兒童發展亦有關係。

        另也發現許多家長在接受過服務後,因看見孩子的進步,對陪輔員提供的資訊、方法更加信任,進而能接受早療的正式資源,銜接到教育或醫療單位,對於抗拒早療服務的家庭來說,除有「知能」的增進,還有「價值觀、信念」上的轉變。

()照顧者的居家教養技巧提升

        每年度至少都有70%以上的家長認為自己在接受服務後,能學習到親職、居家教養等技巧,另從質性問卷及社工訪談中整理出家長學習的面向並運用到親子互動中。

1.利用生活中學習:如趁洗澡時認識身體部位、用日曆認數字、市場逛街時練習打招呼增進互動。

2.改變互動方式增加發展能力:如對物品命名時,增加介紹用途及顏色;習慣抱著孩子改為多鼓勵練習走路。

3.改善親子關係使互動頻率提高:如家長減少打罵教育,孩子主動與家長互動的頻率變高;家長同理孩子的情緒,使孩子情緒平穩,互動時品質佳。

4.學習單一活動的多變性,可延長孩子參與活動的時間及動機。

(三)親職自信心的提升

        使用作息本位概念於服務後,因目標設定具體且貼近生活及家庭需求,易於家長理解操作,而提升家長參與居家活動意願,孩子能力也隨之增加;家長發現自身也能成為孩子的治療師後,於「擔任孩子的父母角色有信心」的前後測問卷分數明顯有提升,對於自身親職功能更有信心。

()家長照顧壓力的減輕

        在回饋問卷或訪談中家長分享因服務後孩子能力提升而感到較為輕鬆,也因被同理傾聽後而感到輕鬆,可知陪輔員不只針對兒童發展、教養知能進行協助,也給予關懷與支持。

 

伍、結論

        早療概念逐漸普及,仍有因各因素而無連結早療資源或抗拒服務的家庭,本案將持續訓練陪輔員,提供不同的服務方法,使其能應對早療家庭的狀況,並利用作息本位模式的概念、陪輔員的可親性質,使抗拒家庭可接受早療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本案是由半專業的陪輔員提供服務,提供的教養技巧可能不及治療師來的專業,因次以家長是否意識到兒童發展的重要性、了解親子互動對孩子發展的幫助等為成效依據;且陪輔員的身分屬志工性質,甚至有陪輔員曾為早療家庭的經歷,更可以給予易懂易做的建議、長久且貼心的陪伴,拉近服務的家庭的距離、卸下心防,改變對早療服務的看法。

 

關鍵字: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居家教養、作息本位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