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二十五屆 物理治療師結合行為功能評量表與正向介入對改善一名發展遲緩兒童問題行為及粗大動作之成效探討

作家 / 早療論文大會 報導

物理治療師結合行為功能評量表與正向介入對改善一名發展遲緩兒童問題行為及粗大動作之成效探討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Behavioral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Positive Interventions by a Physical Therapist in Improving Problem Behaviors and Gross Motor Skills of a Child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郭禧萱1.2*、鳳華2

Hsi-Hsuan Kuo1.2, Hua Feng2

1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組

1Division of Physical Therapy,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hua Cristian Hospital, Changhua, Taiwan

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2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背景與目的:隨著早期療育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發展遲緩的孩子能夠更早被發現且接受適切的療育服務。根據衛福部統計,2022年有34,874人次的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其中「醫療院所」佔最大宗。除醫療端外,提供早期療育的專業人員涵蓋了各個領域,包括醫師、醫事人員、特教人員和社會工作者等之跨領域的合作。在臨床實務中發現,多數發展遲緩的兒童不僅是粗大動作遲緩,也伴隨認知等多方面的障礙。在進行粗大動作的物理治療介入時,這些孩子常因動作能力不足,再加上語言和認知功能的受限,導致他們缺乏探索環境的動機,或因無法表達而引發情緒反應,例如哭泣、嘔吐、打人等情緒行為問題,進一步限制了物理治療的效果。行為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每個行為背後都具有特定的功能,而行為功能評量是通過蒐集資料,確認行為在何時、何地發生或不發生的科學方法,其方法包括:間接評量、直接觀察和功能分析。本研究將透過間接評量的功能檢核表與晤談,以及直接觀察的ABC紀錄表來評量一名三歲的發展遲緩女童,已接受物理治療一年半。自112年五月起,治療師發現個案進入治療室時會開始哭泣,並且在介入過程中不時嘔吐。此外,個案的行走能力也因治療過程不順利,到112年九月都未有明顯進步,在自行探索環境、尋找玩具的動機方面也明顯低落。透過結合行為功能評量,依據分析結果調整環境及物理治療介入的活動內容,搭配功能溝通訓練等方式,以協助個案在粗大動作能力方面取得進步。

方法:採用行為功能評量方式,112年十月開始,進行評量資料搜集,透過行為功能檢核表、家長晤談和ABC紀錄表,蒐集並記錄了該個案的行為問題,其行為問題的操作性定義為:哭泣伴隨往後躺地以及嘔吐。依據發現的個案行為功能,採用多重偏好物選擇測驗確認偏好物。112年十一月到113年一月期間實施行為介入計畫,依據評量結果,調整物理治療介入時間的分配,10分鐘的探索、15分鐘的軀幹訓練和5分鐘的指令訓練。除了上述行為問題之外,評估也包含粗大動作發展能力的評估包括:行走速度、行走距離及跌倒次數。

結果:通過功能檢核表和家長晤談,初步發現個案在家中並不會出現嘔吐,外出時雖然會害怕陌生人,但並不會出現行為問題,只有在打針或進行物理治療時,個案才會出現哭泣的情況。透過ABC紀錄表發現個案的嘔吐只會出現在進行軀幹穩定度訓練時出現,其他活動雖然會引起哭泣反應,但不至於嘔吐。每次嘔吐後,由於需要清潔,個案會被暫時安撫在一旁並停止該活動,此時哭泣也會停止。綜合行為功能評量的結果,我們推論個案在面對較為困難的活動時,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逃避任務。了解個案的行為功能後,則進行環境的調整,以降低環境前事的嫌惡感,並通過偏好物測試找出個案偏好的玩具及活動。經過三個月的介入策略調整後,個案在每次30分鐘的治療時間內,嘔吐次數從十月的3次減少到十一月底的1次,並且在十二月時就已不會嘔吐;哭泣次數從十月的6次減少到十一月的2~3次;到了一月,個案已經完全不再出現哭泣或嘔吐的狀況。此外,原本個案對於治療師的喚名無反應,也無法配合指令完成活動任務,例如「給我」。透過進行任務,搭配手勢教導、結合「給」的口令,在一月時,個案對喚名有反應,且在聽到治療師的指令「給」時,不需提示就能拿鞋給治療師。行走能力在十月時,只能在無人干擾的室內移動五公尺需要5~7秒,且伴隨1~2次的跌倒,113年一月時,行走功能進展到能夠在有外在干擾的治療室內,自由行走去拿取想要的玩具且不會跌倒,且五公尺的距離只需2~3秒就能夠走完。

結論:發展遲緩的個案除了粗大動作遲緩外,可能也伴有認知功能受限和行為問題。在進行評估時,除了動作量表和物理治療評估,治療師也可以了解個案的行為功能。對於個案為逃避嫌惡刺激而出現的行為,可以依據功能分析及偏好測試的結果,調整環境和介入策略,減少厭惡感以提高動機,制定更符合個案需求的治療計畫。

關鍵字:早期療育、粗大動作、行為問題、行為功能評量與正向介入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