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pplication of 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 in Sensorimotor Activities for a Child with Spastic Quadriplegia Cerebral Palsy 楊怡君1、徐文浩1,2、劉文瑜1,2、黃美涓1,2、李言貞1,2、 林燕慧2 1長庚桃園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2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復健科學研究所
Yi-Chun Yang1 Wen-Hao Hsu1,2 Wen-Yu Liu1,2 Alice May-Kuen Wong1, 2 Yen-Chen Li1, 2 Yang-Hua Lin2 1Division of Physical Therapy,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ang Gung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Kweishan, Taoyuan, Taiwan.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Chang Gung University, Kweishan, Taoyuan, Taiwan.
背景與目的: 腦性麻痺為一非漸進性的感覺動作障礙疾病,常造成兒童的行走及平衡能力的缺損,而伴隨著發展遲緩的缺失(Bumin, 2001)。過去的文獻顯示腦性麻痺的兒童除了有動作控制問題,在感覺及肌肉骨骼等系統也常合併有原發性或次發性的機能障礙。因此需要經由有系統的檢查及 評估後,仔細的分析,才能提供有效治療。根據動態系統理論 (Dynamic System Theory),個體系統經由各子系統,比如感覺方面、肌肉骨骼、神經肌肉控制...等子系統交互影響所組成,因此治療介入應強調各子系統間的相互配合, 亦即除了強調動作、骨骼肌肉系統,也應強調感覺方面,利用能增加感覺接受刺激的活動來促進感覺處理,並改善動作功能控制。
過 去已有的研究,有的強調動作訓練,如神經發展治療(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NDT);有的強調感覺統合,如依據感覺統合所設計的治療計畫(Sensory Integration Program);近年來也有研究開始強調肌力訓練在腦性麻痺兒童的應用(ref)。但現階段復健科學之趨勢乃將感覺動作訓練結合; 如:Montgomery提出將神經發展治療(NDT)、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ve Theory)合併應用於臨床,並作為評估和治療的基礎。雖然目前已有愈來愈多臨床治療師實際將此概念結合,且更將肌力訓練也一併融入治療的考量中,但仍 缺乏量化的紀錄進步成效之討論,因此本討論將整理臨床結合動作訓練(NDT)、感覺統合(SI)、及肌力訓練(Muscle Strengthen)的一個實際治療模式。
『懸吊運動治療』 (Sling Exercise Therapy, SET)是ㄧ種在物理治療中常運用在骨科病患的運動方式。這種運動方式可藉由懸吊肢體重量,可做為治療師的額外一隻手,來變換病患治療運動的難易度。因為 過去很少將『懸吊運動治療』應用在兒童治療上,因此本報告要呈現如何依據檢查、分析評估、物理治療分類診斷及預後預測來設計結合感覺訓練、動作訓練及肌力 訓練的知感動作活動(Sensorimotor Activities)之『懸吊運動治療』的治療介入程序。並且提供一名患有腦性麻痺兒童在接受此一密集式知感動作訓練後的動作功能改變。
個案描述: 本個案報告的受試者是一名兩歲七個月患有四肢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並合併肌肉組織有慢性發炎(inflammatory change)和肉鹼值(Carnitine)偏低現象。根據粗動作功能分類系統(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之分類,屬於第三級。經由檢查、分析評估、物理治療分類診斷及預後預測後顯示,非典型的動作控制及協調、非典型的體感覺處理能力及肌力不足將 影響本個案的年度三個動作功能目標的達成,如維持獨立坐姿、站姿及使用後拉式助行器行走的能力。
方法: 本 個案報告採前後比較方式探討兒童在訓練前後三個動作功能目標的達成改變,設計了兩個以SET作為訓練器材的知感動作訓練活動,包括:(一)站立在傾斜板 上,身體前傾,向前推動橫桿(二)站立在傾斜板上,雙手抓握身體兩側的橫桿(如圖一、二),並將這些活動融入個別及團體訓練中,每項介入方法一週施行兩 次。並以三個主要治療成效檢查項目來做定期追蹤,包括:手扶桌子站立、手扶助行器站立、及四點姿勢的維持。再運用單一受試者研究的方式記錄個案經由每週兩 次三十分鐘SET訓練後,在三個主要治療成效檢查項目上的改變。
結果: 經過4週的訓練顯示,個案可以接受此模式的介入,且在三個主要治療成效檢查項目上均有進步,孩童維持站姿及維持四點姿勢的時間均增長。而在物理治療年度目 標之短期目標也皆有可量測到的改善,且孩童整體動作功能之進步可反應於標準評估量表上-新版的皮巴迪動作發展量表(PDMS-2)。
結論: 本個案報告顯示,腦性麻痺兒動作功能表現可以運用有系統的分析後所結合的感覺、動作及肌力的知感動作訓練活動來改善。本個案報告利用SET所設計的一套同 時結合感覺訓練、動作訓練及肌力訓練的知感動作訓練活動,能有效改善腦性麻痺兒動作功能表現,且便於融入臨床上治療課程。期望本個案報告所提供的活動設計 模式及訓練執行應可提供臨床工作者在治療上的一個參考。
參考文獻: 1. MacPhail HE, Kramer JF. Effect of isokinetic strength-training on functional ability and walking efficiency in adolesc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1995, 37: 763-75. 2. Dodd KJ, Taylor NF, Damiano DL. A system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ength-training programs for people with cerebral palsy.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2, 83:1157-64
圖一.站立在傾斜板上,身體前傾,向前推動橫桿
圖二.站立在傾斜板上,雙手抓握身體兩側的橫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