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五屆 遊戲治療介入選擇性緘默症兒童之教學效果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莊尤姿/彰化縣竹塘國民小學附設幼稚園
Thesis name: The game treats and gets involved in the alternative to keep silent the teaching result discussion of disease children
Author's name: Chuang Yu Tzu
Serve the unit : Changhwa Hsien Jutan elementary school encloses kindergarten


 

論文摘要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開學的第三週,發現班上一位小朋友,除了在誘導下產生以舉手方式替代口頭答「有」外,始終未曾發生主動與同儕及教師之互動;由媽媽口述得知,「小老虎」在家中能表達、是正常的孩子,在校中所學能與家人分享!但來到學校即封閉自己,尤其在團體中幾乎看不到他與同學間的互動,無法以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及想法。經專家學者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因此,讓我感到疑問?為什麼會這樣?本園在實施「融合教育」政策下,面對班上有這樣的孩子,激起我在教學上的省思:我應該要做什麼?我又如何去做?經由台中師院「謝明昆教授」協助下,希望藉由「遊戲治療」的方法來有效改善教學品質,讓家長透過參與「親子遊戲治療」的教學合作,能更瞭解、接納孩子。於是,決定接受「專業成長」的挑戰,『行動研究』的故事就這樣地展開!


貳、研究目的與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本文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實施「師生遊戲治療」與「親子遊戲治療」以及「感覺統合」課程與「教室教學」課程活動方案;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之「語言表達」與「社會適應」的輔導成效。
二、根據研究結論,提供行政機關之幼稚園輔導工作參考;落實學前特殊教育工作之功能,增進兒童福利。
依據以上研究動機與目的,本文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指本方案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影響:
1.是否能增進其社會性人際行為互動?
2.在語言發展方面有何改變?
3.在學校學習態度方面有何改變?


參、文獻探討
一、遊戲治療(Play Therapy):
「遊戲」是一種自發的、有趣的玩耍過程。它同時還具有主動探索、發表感受、學習社會性及引發互動的特質。「遊戲治療」之本質,可說乃是在「結合遊戲之形式以達治療目標的一種心理服務之工作」(引自何長珠,民2001),本文所稱遊戲治療是指幼兒在遊戲諮商室進行自主性的遊戲過程中,和輔導老師或父母親彼此之間的心理對話稱之。

二、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簡稱SM,是指個案只在特定的社會情境(原預期應說話的情境,如:學校)下不說話,而在其他情境下仍能夠說話的心理疾患。障礙發生的總時期至少一個月(不限於剛開學的第一個月),而且個體不說話並不是因為缺乏在此社會情境下說話需要的知識或身心安適。其特徵:有極度害羞、害怕社交的尷尬、不安的、社會性地孤立、黏人的、被動的、易怒、對立叛逆的、情緒化的、攻擊的、頑固的、意志堅定的、不信任別人的、順從的,出現高頻率的尿床等症狀〈引自何長珠,2003授課講義〉。


肆、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
根據研究的動機、目的及文獻探討的結果,本文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架構,採用資料分析、親師專業成長、課程教學方案設計、師生遊戲心理諮商、親子遊戲輔導、訪談、觀察與問卷、文件分析等多元方法進行研究;本研究並採用「三角交叉檢視法」(tringulation)(胡幼慧,1999),於資料收集後,採開放編碼方式,找出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呈現之特徵,影響之範圍及接受治療後察覺與改變之歷程。經由專家的協助與鑑定,設立遊戲諮商室進行「親師心理輔導成長」研習,設計「十次師生遊戲諮商」及「五次的親子遊戲諮商」課程;並邀請專家學者主持個案母親的訪談,藉以深入了解與分析個案問題,於訪談中的收穫隨時修正問題;從專家與家長訪談中發現,乃採取「氣質量表」以診斷個案學習的行為,再依個案氣質分析結果,實施「親師感覺統合成長」之課程研習方案、「十次感覺統合活動」教學方案與「親子感覺統合研習」,並配合「教室課程」作為追蹤輔導。


伍、研究結果
經過「十次的師生遊戲諮商」與「五次的親子遊戲諮商」課程,以及「十 次感覺統合活動」教學方案與「親子感覺統合研習」,與配合「教室主題教學課程」作為追蹤輔導研究結果發現:

一、十次「師生遊戲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在「語言表達」與「情緒反應」的輔導成效
〈一〉語言表達方面:茲將十次治療中「語言表達」的發展,歸納出六點如下:
   1.由開始的簡短語句,漸漸變成詞句的表達;
   2.由需求的語言表達,漸漸發展出有意義的語言表達;
   3.在認知介入的說故事課程中,增強個案發展出語言表達的意願;更是讓他決定說話的關鍵期;
   4.在治療過程中所發展出的語言表達,能幫助個案作自我控制、自由的表達自己並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
   5.能以語言表達的方式,主動說出內在的感受,表露內心的情緒;並發展出自我接納的態度;
   6.從十次的師生遊戲諮商,能與諮商者產生語意及情境上的互動;進而在教室中已能與特定的幾位同儕作簡短的語意溝通。
(二)情緒反應方面:
   研究者綜合以上十次師生遊戲治療結果,可證實遊戲治療介入選擇性緘默症兒童,能幫助其增進同儕社交技巧與發展出社會性互動能力之成效;情緒發展分析如下:
   1.遊戲中流露出正面情緒:自信、自我概念、自主性、自在行為等
      茲將十次遊戲治療中的「情緒反應」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個段
      加以說明;在遊戲室的課程中:
      〈1〉初期的情緒發展有「高興的、放鬆地、自在地、探索地」;
      〈2〉中期漸漸發展出「自信的、發洩的、自主性、主導的」行為;
      〈3〉後期能表現出「更自在、更放鬆、發洩的、接納的、自信的、自主性行為、自我概念」;並能在教室中與同儕發展出社會互動的行為。
   2.遊戲中流露出負面情緒:如沉默、焦慮、攻擊、退化、退縮等行為。
      〈1〉在「中期」階段每當安排小團體遊戲治療,或由第二位治療者〈研究團隊老師〉介入時,他就會出現「不自在的、退縮的、委屈的、沉默的、焦慮的」
             負面行為。
      〈2〉「後期」階段,個案的積極自我概念已產生,所以在情緒宣洩上有重大的變化。
      〈3〉最後個案已發展出「自主性行為」並能自在做自己;在教室中因同儕的關愛與主動接觸下,他可以與同儕作互動〈如教大家玩橡皮筋遊戲、作品分享
             等〉,可見融合教育發揮出極大的效應。
從以上研究發現,教師對個案的認同與支持態度,在融合教育的經營上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與影響力。

二、「親子遊戲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在「語言表達」與「情緒反應」的輔導成效
1.經過這五次的「親子遊戲治療」,很顯然地讓我感受「親情之可貴」、「手足之情」之重要性。
2.從「語言表達」的分析,可看出個案表現得更自然、更自在、更放鬆地說出「埋藏已久的心事」;藉由語言的宣洩(我不會、不要)之表達,發展出自我洞識的語言。
3.在「情緒反應」方面,個案很高興媽媽能一起上課、一起分享心中的委屈(如在教室中被大野狼欺負、不喜歡午睡----等);在遊戲治療中透過家長以「同理心」的跟隨,讓個案瞭解「與你同在」的感受,在解除心理防衛機轉下,自由自在地將情緒表露無遺。
4.從個案「語言表達」與「情緒反應」的行為表徵而知:以父母成為治療人員一起參與教學活動,對個案的自我概念及自主性行為能達到良好的正向效果。
5.讓家長透過參與教學,能肯定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6.能幫助研究者洞識自己的觀察與判斷是否正確。
所以,親子遊戲治療除了幫助孩子成長,也幫助研究者檢視自己分析的效度及信度;在「親師合作」下,讓老師與家長的感情更緊密、更信任,進而在有默契的共識下,一起攜手為孩子的成長其努力;這在在證實「親師遊戲治療」的效能是功不可滅的。

三、『感覺統合學習課程』與『教室學習課程』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在『語言表
達』與『社會適應』的輔導效果
(一)「感覺統合」學習課程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在『語言表達』與『社會適應』的輔導成效
   1.歸納以上教室中兩位教師在學期初對個案接受遊戲諮商之前的觀察如下:
      〈1〉在「社會行為」方面,無法與同儕產生「人際關係」的行為;
      〈2〉在「語言表達」方面,呈現「不發一語」,表現出「消極逃避」及用肢體表現抗拒的行為。
      〈3〉在「人格特質」上,缺乏自信心,需依賴別人幫忙作判斷或決定。
      〈4〉依附行為很強烈。
   2.本研究團隊教師從九十二年九月至九十三年一月期間,歷經五個月的〈追蹤觀察〉結果,個案在「社會行為」互動上反應出:
      〈1〉已能主動參與團體活動。
      〈2〉會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如同學欺負他或不如意的、高興的事件等。
      〈3〉在「人格特質」上改變很大,如能自己解決問題、態度積極不畏縮,並發展出主動的自信行為。
   3.研究者在追蹤輔導期間邀請專家學者介入訪談,希望從中能了解個案進步的情形,在四次的正式訪談可發現與歸納出:
   【社會的改變因素】:
      〈1〉個案改變的關鍵要項,是因妹妹這學期伴讀才改變他的社會互動;
      〈2〉從「教學主題」灌蟋蟀活動中,是最不受限、最快樂的、最自然的「社會人際互動」; 
   【實施感覺統合課程】後的改善情形:
      〈1〉晚上不再怕黑,解除睡覺的問題;
      〈2〉不再害怕相框中的圖畫。
      〈3〉能盪鞦韆,但不敢盪得太高。
   4.從以上訪談中可證實,家長的積極配合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另外,諮商者與主要照顧者的良好關係,往往能使輔導或諮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媽媽對孩子的觀察是很敏銳的;孩子的進步與家長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
   6.在訪談中發現個案的感覺統合失調,因治療的時間較短促,因此在短期間要看出其成效是很有限的,這也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二)「教室學習課程」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在『語言表達』與『社會適應』的輔導成效
從課程教學活動中,本學期配合教育局推展「幼稚教育主題課程活動設計」;進行以社區為本位之主題教學活動「弘城爸爸家的修車廠」,從活動中證明:
1.個案的社會互動及語言表達已發展成功。
2.從「灌蟋蟀」的活動中,看到「小老虎」當嚮導,帶領大家看他灌蟋蟀的活動中,表現出「自然」、「隨和」、很「自在」地與大家親近。
3.「大自然洗禮」教學活動中,是最不受限的、最快樂的、最自然的「社會人際互動」。
從以上的結論,在在證實以「遊戲治療」的方法配合「感覺統合課程」與「教學主題課程」,能增進選擇性緘默症兒童與同儕產生「語言表達」互動的行為,達到良好的「社會適應」成效。


陸、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提供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對教師教學之建議
由本研究發現,在推展融合教育下,教師在班級經營之理念應適時調整,且當孩子有問題行為產生時,需考量幾個因素:
〈一〉在學生方面的考量:是否與孩子的個別差異與天生氣質有關、是否因環境(物理環境)因素引發的、是否沒有符合孩子的情緒需求、孩子是否在發展的轉換期。
〈二〉在教師方面:
1.觀察紀錄: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常有所限制;所以,以觀察紀錄
的方式是最能剖析與洞識孩子的良好策略。
2.蒐集文獻參考:參考文獻中是如何解決問題;可作為檢視自己的解決策略方針。
3.尋求專家支援(輔導):為了檢視問題的真相,如專家學者、社會福利單位、醫療機構、政府單位---等。
4.尋求政府單位的協助及支持:如本研究是以行動研究法來解決問題;在教育局的支持下補助經費,幫忙解決教學問題。
5.家長的配合:從本研究為例,當發現孩子有問題時,教師要與家長透過不斷的溝通;秉持耐心、真心誠意的信念讓家長「與你同在」,進而從共識及培養默契中攜手來解決孩子的問題。


二、關於遊戲治療研究方面:
(一)「遊戲諮商」值得推廣於幼稚園中:善用「遊戲諮商」於班級經營中
〈二〉善用「遊戲諮商」於兒童「依附焦慮」行為的輔導
〈三〉「親師遊戲治療」值得推廣。
〈四〉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


三、未來研究的建議與反思:
(一)在個案的行為反應上: 遊戲諮商的次數需視個案的諮商目標個己化,做彈性的調整,而不需受限於八或十次的限制。
(二)在鼓勵個案接受鑑定上:如能得到相關單位的協助,如「社會工作福利」及「醫療機構」的宣導與配合下,施以檢測及評量工具,以確定其嚴重程度;做個人向度及家庭向度方面的宣導,解除家長接受治療的疑問,以利掌握在有效時間內幫助孩子。


柒、後記『美夢成真』的喜悅
經歷這場「遊戲治療」的美夢,讓我感受「諮商的心情就像一部連續劇,心情會隨著劇情的好壞,不斷地起起伏伏」;「遊戲」呀!「遊戲」!它像魔法師般有無比的神奇魔力,能對各類不同個性的孩子施展不同神奇魔法功效,只要進入此領域者不管有任何疑難雜症都會痊癒,在「遊戲的美夢」中,「遊戲」成了我與孩子間對話的橋樑,啟動我與孩子間快樂的按鈕,一起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與心情;讓我進入了孩子的「心靈花園」聆聽生命動人的樂章,帶領我進入輔導的教學領域,幫助了需要幫助的孩子;看到快樂在孩子的臉上蔓延---讓我感動!這在在證實『遊戲治療』的魅力及神奇力量;這點點滴滴讓我永難忘的教學經驗及幫助孩子成長的喜悅,是我最大的收穫!往後將秉著『遊戲治療』的精神繼續將它發揚光大!更盼望在融合教育實施的教學中,讓越來越多的發展障礙兒童就讀本園時,能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與同學愛,並接受更好及適時、適量的照顧及教育!


捌、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何長珠譯(民2002):遊戲治療技巧。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長珠(民2003授課講義):PHYLLIS POST著(第19章)選擇性緘默兒童的遊戲治療。
李宗文、梁忠銘、熊同 (民92):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國立台東大學策劃,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宋維村(1996):以學校為基礎選擇性不語症兒童早期治療研究。 行政院國會專題研究。
林宏熾(民1999):嚴重情緒障礙學生鑑定問題之省思。特教園丁,15〈1〉,111。
林家興、王麗文(民2000):心理治療實務。台北市:心理。
胡幼慧(民1997):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5。台北:心理。
高麗芷〈民1994〉:感覺統合.上篇,全腦開發。台北市,信誼。
高淑貞譯,G.Landreth著(民1994):遊戲治療-建立關係的藝術。
黃金源(民1994):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焦慮障礙。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論文集。
劉焜輝〈民1992b〉。遊戲治療的理論與實施〈六〉。諮商與輔導,81.22.28。
謝明昆(民2001):推展遊戲治療實踐兒童福利,載於「關心兒童的志願服務-及人之幼的再開拓」,P.223-242頁,民90年7月。台北:中國社會行政學印行。
謝明昆(民2002):幼兒教育學系遊戲治療課程之教學歷程與學習效果探討。
魏渭堂(民1999):親子遊戲治療團體方案設計與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話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
蕭月卿(民2002):伴隨情緒困擾的學習障礙兒童遊戲治療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