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宋美枝1、林美雪2、傅曉恩3、郭煌宗4 台中市北屯國小教師1、2 南投縣中寮國小幼教師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發展與行為科主任4
研究背景與目的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相當重要,而兒童發展篩檢是發展遲緩兒童進入早期療育服務系統的起點,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來說,老師必須以不同的發展篩檢策略與內容進行兒童發展篩檢,研究者對一般的幼托園所中如何運用篩檢工具去發現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很感興趣,故研究者選定目前較常使用的兩份兒童發展篩檢工具PCDC與CCDI,進行兩份篩檢工具內容的比較與分析,並研究兩份篩檢工具的題目與兒童發展里程碑的相關性,藉此更深入地瞭解兒童發展的歷程。此外我們也以PCDC和CCDI作為初篩與二篩的工具實地施測,從中我們再依據篩檢結果去探討影響兒童發展的因素。 研究方法 研究者先使用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PCDC)做初篩,篩選的對象為臺中市太平國小附設幼稚園四個班80名兒童以及南投縣中寮國附設幼稚園大班16名兒童,全部初篩總人數為96名兒童。其中篩選出疑似的個案一共有5個,我們又隨機挑選了5個發展正常的兒童當對照組,一共有10個兒童繼續以CCDI做為二篩工具。 研究發現 研究結果發現太平國小附設幼稚園篩檢出1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太平國小附設幼稚園的篩檢率為1.25%,中寮國小附設幼稚園篩檢出4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中寮國小附設幼稚園的篩檢率為25%,全部96名兒童的篩檢率為5.2%。 探討其篩檢出可能疑似發展兒童的發展其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1.個人因素:a.母體環境如:懷孕期間有無喝酒b.胎兒的成長情形如:是否有定期做產檢c.粗動作發展影響身體姿勢d.性別大多為男生。2.家庭因素:a.家庭的狀況,家庭的功能是否健全b.家長的教養態度是否一致c.家中的成員、人數與排行。3.學校因素:a.幼稚園老師是否接受初篩的訓練b.幼稚園老師與治療師是否早期介入指導。4.社區因素:區域性的不同,南投與台中市地區。 同時比較PCDC和CCDI兩種工具的內容及題目與發展里程碑的差異,整理歸納發現的重點如下: 1.在1歲以前探討PCDC和CCDI的檢核題目差異不大,可能因一歲的幼兒發展上的向度為動作發展、視覺、聽覺、社會等領域,像在身邊處理或概念理解等領域的發展就比較有限,孫世恆、吳昇光(2007)的研究證明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對於一歲以下嬰幼兒,能夠篩檢出適當比例的疑似發展遲緩嬰幼兒,因為CCDI的適用年齡是6個月開始,因此PCDC可以補足CCDI在6個月以前的發展評估,而對照PCDC與CCDI的題目以及兒童發展里程碑,發現PCDC的發展年齡相對比較慢,而孫世恆、吳昇光(2007)研究提出,超過一歲的幼兒,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的轉介率偏低,從本研究發展年齡上的比較可推估原因。 2.PCDC在內容的設計上相較CCDI有以下幾個優點,可提高施測者的敏感度。 (1)有發展遲緩高危險因子的檢核。 (2)有正反向題目的設計和互相驗證,可提高施測者填寫的正確度。 (3)在題目的描述上,有異常發展問題的檢核項目,以及有加之標示,可當作一種警訊的參考,可篩檢出動作發展、語言發展有問題的幼兒。 (4)題目中有注意到活動量、特殊行為、或是視知覺和聽知覺等向度,可能可以篩檢出來感官功能障礙、過動症及亞斯伯格等高功能自閉症的兒童。 (5)對照CCDI的聽覺題目,PCDC的題目能更詳細的測出左右耳的聽力。 3.PCDC一歲以前的題目著重在動作的發展與人際社會、感官功能,一歲以後著重在動作發展、語言、認知(概念理解)、人際社會,跟CCDI相較少了身邊處理的向度,就題目內容和向度來說,CCDI比較有深度和廣度。 4.CCDI 共有三百二十個題目,其中三百十三題可以分作七組,分別用來判斷七個發展項目,另外還有第八組題目,即是把剩下的七題(這七題的內容著重在視覺聽覺的發展),再加上從上面七組題目中選出最易區分發展年齡的一百二十四題,共一百三十一題,做為整個發展情形的綜合評估。但在CCDI的答案卡中,一般發展的領域題數為138題,出現題數不一致的情形。 5.CCDI七大領域的劃分,在溝通表達、概念理解、環境理解、人際社會四個領域中有些相似的題目,而這四個領域彼此的相關性也很高,因此想探討劃分這四個領域是否有明確的定義。 6.從5位PCDC篩檢結果發展正常的兒童來看其CCDI的曲線圖,有出現很相似的曲線,原因為皆達到常模的最高點,即屋頂效應,6歲孩子在粗動作和人際社會兩個常模即已落入其70%的年齡線內,無法正確測出孩子的能力,因此CCDI最主要的功能為用來篩檢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而在新常模建構後(CCDI新常模請見朱倍毅(2006)以「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篩檢發展遲緩的診斷效度研究。)即能用發展分數來測出孩子的真正能力。 7.粗動作題目的最高發展年齡為72m,精細動作為59m,溝通表達為56m,概念理解為72m,環境理解為60m,身邊處理為66m,人際社會51m。故有部份領域是未達到6歲6個月的發展,且對照常模簡圖,有部份領域不符合,因此推估可能為舊常模的問題。另外粗動作跳過2年的發展年齡,直接從48m跳到72m,因此建議可加入腳趾和腳跟相接向前走直線的項目。 結論 影響孩子發展遲緩的因素有許多,如果能做好衛教的宣導,與學校相關人員的篩檢工具的培訓,增加幼稚園老師對篩檢工具的認識,提高對發展遲緩孩子的敏銳度,並能進一步的針對孩子所較缺乏的能力,提供給學前的巡迴輔導老師、治療師或相關專業人員作為參考,更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黃金功效。在PCDC中有許多題目皆有重複出現,推估在兒童發展上具有指標性,可將具有指標性的發展做成宣導手冊,讓家長能更提高警覺的去注意孩子的各個發展層面,如:認知、生理、語言溝通、社會情緒各年齡層其異常的發展情形,並提供增加各層面發展的活動,也可在社區中多辦理家長增能研習,讓家長了解兒童發展的歷程與如何在家中使用生活隨手可得之媒材來提升自己孩子的能力。 參考文獻 朱倍毅(2006)以「學齡前兒童行為發展量表」篩檢發展遲緩的診斷效度研究,國立成 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 徐澄清、徐梅屏(1985)小時了了:嬰幼兒智能發展的一些問題。臺北市:健康世界雜誌社。 孫世恆、吳昇光(2007)兒童發展篩檢工具合理轉介標準的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口頭論文發表。 鄭玲宜(1998)。台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