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九屆 音樂遊戲團體對自閉症兒童注意力行為影響之個案研究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ffect of Music Play Group on Atten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 Case Study
12施淳俐、3陳譽齡、12陳嘉玲
1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2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3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音樂治療


 

研究背景與目的
宋維村(1992)指出自閉症兒童常在遊戲行為上與普通兒童有很大不同,在使用玩具方面,常常有和普通兒童不一樣的玩法;在進行遊戲時和其他人沒有互動與接觸,常機械式地重複相同動作。而Vygotsky認為透過遊戲對自閉症兒童語言發展有莫大助益,並能建立較高的心智功能,透過遊戲所帶來的社會互動,以及自閉症兒童與同儕間的對話也能促進其個體的發展(引自Korat, Bahar, &Snapir, 2002)。因此,遊戲團體在臨床及研究上對自閉症兒童的發展均顯現一定的成效(吳淑琴,2000;胡佩筠,2002)。

注意力是引領自閉症兒童進入遊戲團體的重要課題。自閉症兒童在共同注意力上有困難,在玩共同焦點或需要合作的遊戲,如大風吹、木頭人等時更難融入。音樂為強而有力的聽覺刺激且普遍受到兒童的喜愛,因此在團體活動中音樂及樂器經常能成為共同注意力的焦點。此外音樂的曲式結構給予兒童時間的提示,易於熟悉遊戲的流程及順序;音樂中的音樂元素安排,高低音、快慢、大小聲等等,給予兒童遊戲規則的提示,易於配合活動。因此,本研究將音樂結合於傳統遊戲中,期能提升自閉症兒童在遊戲中的注意力。

本研究目的在透過特教及音樂治療之專業合作,藉由特教老師在特殊兒童遊戲能力發展歷程上的了解,以及音樂治療師對於音樂元素對特殊兒童行為改變的掌握,期能成功引領自閉症兒童參與音樂遊戲團體,增進自閉症兒童在團體中的注意力,進而促使人際互動有正向的改變,達到有效學習。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研究樣本,個案選擇來自於桃園縣某醫院之兒童早期療育中心,個案為領有專業醫師診斷證明自閉症之男童,魏氏幼兒智力量表智商70以上,目前就讀於台北某私立幼稚園大班,接案時個案年齡為6歲9個月,健康狀況良好,然而情緒控制能力差,人際互動品質不佳,在其他參與過的團體情境中經常以跑開、哭鬧的方式拒絕,唯對數字倍感興趣。經由觀察及與個案的主要照顧者晤談後,確定個案在互動情境中有衝動控制、人際互動技巧、注意力無法持續之困難,並間接影響其生活與學習。

音樂遊戲團體每週進行一次、每次40分鐘、為期3個月。團體中共有其他二至四名同儕,診斷分別為自閉症、智能障礙、及腦性麻痺。每次課程先由特教老師依照團體成員的能力及發展選擇主要遊戲,再與音樂治療師共同進行遊戲分析以決定完成遊戲應具備的先備能力及遊戲流程。音樂治療師即根據先備能力,例如輪流、交換物件等設計音樂暖身活動,並創作能提示遊戲流程的音樂。課程中由特教老師擔任遊戲的主要帶領者,必須隨時注意兒童的行為,給予必要的行為改變技術介入;音樂治療師則以現場音樂提示活動流程,並隨時依狀況調整活動進行之節奏。

每次課程皆錄影以作為質性資料分析之來源,並輔以研究後期共七次專注行為時距觀察記錄探究個案注意力改變之趨勢,以作為量化資料分析的支持。每次40分鐘的活動中,由某大學幼保系學生擔任記錄者,以碼表計時,每一分鐘記錄一次個案專注行為之表現,以「○」表示專注行為(聽講、配合活動等)、「×」表示其不專注行為(四處遊走、喃喃自語等)。


研究結果
根據研究過程進行之觀察,發現個案第一次進入團體時的注意力時間短暫,多數時間自顧自地玩、數數、自我刺激、或不斷詢問下課的時間,但是個案卻能全程待在治療室中,不見他在其他團體課中哭鬧的情形,並且偶爾會被音樂吸引、隨之哼唱。個案在第二次參加團體後,雖然偶有挑戰老師的情緒問題,但在引導下逐漸能在一旁觀察同儕的活動,並在提示下參與隱含數字的團體遊戲,例如擲骰子、「荷花荷花幾月開」等。

個案在參與團體的中期以後,注意力的時間顯著增加,可以由參與活動的配合程度以及與同儕之間的互動質與量的改變觀察得知。具體的行為表現包括個案能和同儕搭肩成火車,並共同遵守行進或停止的音樂提示;能在「老師說」的遊戲中遵從老師或同儕的指令;能聽從音樂指令與同儕合敲一個鼓;在「蘿蔔蹲」的遊戲中能主動指名下一位接續的同儕;及主動伸手牽同儕唱再見歌等。

個案在團體的後期,注意力時間由半節課時間以上穩定提升,圖一為專注行為時距觀察記錄之結果。更值得注意的是個案會在進入治療室時主動說:「我要玩『紅綠燈』」、「今天要上個別課和團體課」,顯示個案主觀上接受了音樂遊戲團體,並培養出團體遊戲之樂趣。

圖一 專注行為時間占總課程時間比率圖
attachments/200905/7215713723.jpg


結論
根據研究過程收集之資料分析,個案在音樂遊戲團體的注意力時間穩定增加,人際互動由被動逐漸轉為主動,並且能愉快地參與遊戲。本研究結果顯示由特教老師與音樂治療師合作的音樂遊戲團體成功解決了自閉症兒童參與團體活動注意力不足的難題。

關鍵字:音樂遊戲團體、注意力行為、自閉症


參考文獻
宋維村(1992)。自閉症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吳淑琴(2000)。鷹架式遊戲團體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象徵遊戲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胡佩筠(2002)。一步一腳印──自閉症兒童家庭式遊戲團體建構歷程之旅。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
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台北:心理。
陳淑瑜(2003)。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治療概念與基本歷程。國小特殊教育。35,34-39。
羅素如(2003)。整合性遊戲教學方案對學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會性遊戲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Korat, O., Bahar, E., & Snapir, M.(2002). Socio dramatic play as opportunity for literacy development: The teacher's role. Reading Teacher, 56, 386-393.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