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quency of Diet and Activity Patterns on Body Mass Index in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 吳怡瑾1、廖華芳2、陳嘉玲1、黃靄雯1* I-Chin Wu1, HUA-FANG LIAO2, Chiang-Ling Chen1, AI-WEN HWANG1* 1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2台灣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 1 Graduate Institute of Early Intervention, Chang Gung University, 2 School of Physical Therap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背景與目的:過去研究顯示,動作發展遲緩兒童之身體質量指數(BMI)分配呈現雙峰狀態,即過胖及過瘦之比例較一般發展兒童高。其原因可能來自於疾病的嚴重度、飲食、活動量、及活動型態之影響。此外,動作發展遲緩之高危險群孩童,例如極低體重、早產或子宮內生長遲滯兒童,在出生時至嬰幼兒早期可能會有一段比正常孩童還要快的生長追趕期(Catch-up growth),使脂肪反彈(Adiposity rebound)提早發生而使BMI上升。同時也使此類兒童學齡前產生體重過重的趨勢及較高致病率,如第二型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而目前尚缺乏動作發展遲緩兒童飲食及活動型態與BMI之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為(1)了解台灣地區之發展遲緩兒童之BMI分佈;(2)飲食頻率以及不同活動類型維持時間長短與BMI之相關性。 方法:本研究採用橫斷式研究設計,研究個案來自於台灣林口長庚醫院與台大醫院共65名動作發展遲緩兒童。年齡範圍14至71個月,平均月齡為37.8±13.9個月。其中,80 %已具有行走能力。BMI測量公式為體重(kg)/身高(m)2,BMI百分位計算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0-5歲)及美國疾管局(CDC)(5-7歲)所公佈的男女BMI百分位常模為依據。飲食頻率及各活動維持時間紀錄則以本研究團隊所設計之「幼兒日常生活作息及活動量表」訪談記錄。資料分析則以描述性統計分析性別、診斷、BMI分佈、飲食頻率及各活動維持時間。飲食頻率及不同活動類型維持時間長短與身體質量指數之關係則利用Spearman’s rank 相關係數(α=0.05)分析。不同活動類型維持時間長短之差異再以ANOVA 以及 post hoc分析。 結果:結果顯示BMI分佈,過胖之比例佔27.7%,過瘦之比例佔3.1% 。飲食頻率與BMI百分位間無顯著相關。不同活動類型中,平均每天維持獨坐之時間與BMI百分位具有顯著相關(Spearman’s rank 相關係數=.223, P<.05)。不同活動類型維持時間長短具顯著差異 (F=64.8, P<.05),post hoc分析顯示獨坐時間最長,其次分別為走路時間及被抱或背著的時間,其餘活動類型所花時間較少且無組間差異。 結論:平均年齡在三歲之動作發展遲緩兒童,其過重的比例高。即使具行走能力,其在生活的活動型態卻仍以坐姿為主。此外。維持坐姿越久的兒童,其BMI也較高。因此未來研究之重要議題,乃可針對如何促進此類兒童之動態活動來預防此類兒童之過重比例增高問題。 關鍵詞:發展遲緩、身體品質指數、活動類型、體重過重、生長追趕期、脂肪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