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

第十二屆 音樂律動教學對發展遲緩兒人際互動、肢體動作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私立家扶發展學園為例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The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Body Movement of Teaching Music and Movement to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Based for Changhua County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韋明淑1、任彥懷1、孫沛婕1、*陳蓁蓁12、陳佩寬1
Ming-Shu Wei,Ven-Huai Jen,Pei-Chien Sun,Chen-Chen Chen,Pei-Kuan Chen

 

1環球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2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附設彰化縣私立家扶發展學園
1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TransWord University,2Changhua County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 Taiwan Fund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




背景與目的:彰化縣私立家扶發展學園成立於民國82年,以提供各項整合性早療服務來加強家庭支持與療育成效。「音樂融入教學」是在課程中透過一連串有計畫性的音樂活動(包含靜態與動態活動)組合而成的教學策略,研究者期待透過音樂律動教學探討對發展遲緩兒人際互動行為、肢體動作的影響。

方法:研究者以學園2~6歲之26位發展遲緩兒進行音樂律動教學,採單組前測與後測設計實驗研究法,使用的測量工具為Likert量表中的五點式量表,主要評估記錄人際互動行為與肢體動作前後測的表現,受測時間為期13週、每週2次、共20小時,來評估人際互動行為與肢體動作的表現狀況,將得到的原始資料做分析。

結果:經過音樂律動教學後:
(一)2歲至未滿4歲有5位,4歲至未滿7歲有7位發展遲緩兒差異數值大於團體總平均的差異數值,發展遲緩兒人際互動行為差異數值大於團體總平均的差異數值,顯示音樂律動教學對人際互動行為有明顯進步;
(二)2歲至未滿4歲有3位發展遲緩兒,4歲至未滿7歲有9位發展遲緩兒差異數值大於團體總平均的差異數值,可知音樂配合律動,使身體隨著音樂節奏性的運動,增強個案對身體部位及其功能的自覺能改善動作協調能力,並增進對其發展空間知覺及力向概念,增強大肌肉運動的粗大動作能力可刺激對方向順序的記憶能力。

研究結果顯示,音樂律動教學對某些發展遲緩兒在人際互動行為、肢體動作皆有正向效果,但對大多數的發展遲緩兒因上述影響之下,導致在人際互動行為、肢體動作中只有某單一變項有明顯進步。

建議:(一)教學人數比例調整:教學活動可以兩位當主教進行音樂律動教學、一位當觀察人員,兩位助教協助音樂律動教學,一次以八位幼兒為宜,如此研究者較能照顧到每一位幼兒。

(二)音樂的多元選擇:選擇適合幼兒能力的音樂置於教學當中,優先考慮音樂節奏
的明顯簡潔性、音樂的快慢、聲音的輕重及頻率的高低,給予適當的音樂,教學能事半功倍。
(三)活動課程安排:舞蹈動作的編輯可以配合歌詞,在教新歌時,可以進行分解動
作,動作由簡單到困難編排舞蹈動作,藉此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亦可以歌詞的情境來引發想像力並增加活動的創意性。

關鍵字:音樂律動、早期療育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