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Physical Therapy of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Case Report 黃靄雯、廖華芳*、李淑貞**、戴似芳**、王湘慧*、柯雅齡+ Ai-Wen Hwang、Hua-Fang Liao、Shwn-Jen Lee、Sz-Fang Tai、Hsiang-Huei Wang、Yea-Ling Key
根 據DSM-Ⅳ(APA, 1994)及ICD-10(WHO, 1993)中定義,發展性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之診斷適用於動作協調明顯受損的兒童,這種狀況在學業成就或是日常生活活動造成顯著的影響,但其智能的表現可能與同齡孩子相 符,或動作的發展明顯低於智能的表現。這些兒童動作協調困難的狀況並非來自於特定的疾病,如神經學疾病或肌肉病變等。
這些兒童在符合年齡所需要的工作上出現協調不良的問題,如粗動作的行走、跑步、跳躍(單腳跳或雙腳跳)、丟球、接球、打擊等,或手部動作的穿脫鞋襪、穿衣、使用食具、書寫、畫畫等表現較同齡孩子困難,更有部分孩子會出現溝通障礙。同時,因動作表現笨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社會情緒之發展,進而產生低自信、低自尊、焦慮、與同儕隔離之現象,甚或影響學校或社會適應。但每位兒童所出現之症狀可能大異其趣。至今此類問題的成因仍不明確,有些學者認為與週產期及出生時缺氧有關。此類患者在學齡前的發生率(Incidence)約為4﹪到10﹪(DSM-Ⅳ,1994; Ratliffe, K. T. 1998; David, 1995). 由臨床上的觀察可以發現,若使用篩檢性之測驗較難發現此類兒童之困難。但利用具有信效度之診斷性工具,確實能顯現這類兒童在動作功能上落後的狀況。 近年來,發展性協調障礙在國外已經逐漸受到重視,國外有許多文獻證實動作訓練課程介入前後,利用具有信校度之評估工具,顯示物理治療對此類患童之功效。如由1993年Revie及Larkin研究21名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並將其分為兩組,以維持九週特定工作之介入(Task-Specific Intervention),兩組兒童之治療內容分別包含了兩項特定工作,各為第一組: 過肩丟球、單腳跳;第二組: 踢球至目標、丟球彈地再接住。顯示特定工作的治療方式能在該項特定工作獲得明顯的進步。1994年Schoemaker等人利用感覺動作訓練(Sensorimotor Training)、知覺動作訓練(Perceptual-Motor Training)及部分玻巴氏手法(Bobath Technique)進行三個月的治療,也呈現療效。作者認為,這些治療的內容能幫助孩子增加動作時的信心及意願,這也可能是進步的因素之一。1995年Polatajko的研究中發現傳統的感覺動作訓練及本體感覺訓練,在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的療效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1998年Lee及Smith亦對60位病患進行近兩個月的動作訓練,顯示所訓練的動作功能方面有顯著的進步。由以上的文獻可知,藉由不同的動作的訓練能增加此類患童動作的能力,而他們接受物理治療的時間約2-3個月,接受治療的方式以遊戲性質及團體方式為主,大部分的文獻均認為除了短期內動作功能增加外,還能增加孩童動作的信心及參與感。但對於長期動作功能的療效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由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展出ICIDH-2的模式來看,兒童之參與(Participation)應逐漸被治療師所重視。由文獻中發現發展性協調障礙兒之高發生率及影響兒童之社會參與程度,讓我們不得不重視此類兒童之治療。而在國內,物理治療師對這類兒童的了解有限,更缺乏對於這些兒童物理治療療效之研究。此外,由於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之個別差異大,需要更多單一個案之研究來彰顯物理治療介入之效果。故本個案報告之目的乃在於提供國內物理治療師了解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的症狀,及了解物理治療介入的具體內容,使物理治療師對此類兒童有更實際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