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A case report demonstrating early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a syndactyly baby
楊奇旻1、游雅筑1、楊書瑜1,2、董莉貞1
Chi-Ming Yang1、Ya-Tsu Yu1、Shu-Yu Yang1,2、Li-Chen Tung1
1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復健科、2高雄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暨研究所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hi-Mei Medical Center (Yong Kang), Tainan City, Taiwan.,2Department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Kaohsiung City, Taiwan
研究背景與目的:併指畸形是肢體常見之遺傳畸形,發生率大約是2000-3000活產中一例,男女比例為2:1,在正常胚胎發展中,手指之間會先形成蹼狀,在第六周到第八周,才會完整的分離成指間的空隙,併指畸形是手指分離失敗;臨床上以手術方式分離手指,提供表皮覆蓋並創造一個更正常的指縫空間,增加手功能及手指外觀,大部分的手術在12-18個月大時執行,簡單型併指畸形在一歲時執行分離手術,太早執行手術會發生疤痕攣縮,進而手指變形、關節偏移,例外的是無名指跟小指的並指畸形在6個月時就要分離,因為不一樣的手指長度會引起手指偏移造成永久變形,相反的中指跟無名指的併指畸形因為手指長度相當固不需要太早執行分離手術,情況嚴重的併指畸形(五個手指都並指在內)或邊緣手指(thumb/index, ring/little)併指要盡早分開,讓小孩執行三點抓握(tripod pinch),這類病患在術後若盡早進行相關的職能治療介入,應可降低因併指畸形所導致精細動作發展落後,改善未來手功能表現。本研究目的探討一位併指畸形幼兒接受早期介入後功能進展狀況。
方法:一位簡單型完全並指畸形的幼兒接受整形外科手指分離手術,術後轉診接受職能治療為例,研究方法探討職能治療早期介入對改善個案手功能的臨床效益。職能治療對此類患者的介入目標為:一、疤痕處理及衛教,教導照顧者疤痕按摩技巧,由身體近端向身體遠端順著疤痕走向,按壓(press)疤痕,將疤痕往不同方向牽拉(stretch),伸展、軟化、減敏感疤痕。。二、維持或增進手指的被動關節及主動關節活動角度(range of motion, ROM)。三、給予雙側手部副木採功能性擺位,將大拇指擺位在外展45度與對掌的位置,手腕伸展30度,掌指關節屈曲60度,遠端及近端手指關節保持伸展,使用時機為睡覺時擺位伸展用。四、依照發展里程碑(development milestone)給予促進發展的建議,如:喝奶時將雙手帶到身體中線握住奶瓶、仰躺時給予玩具促進抓握、俯臥時在身體前方放置有聲響的玩具,誘發爬向前、練習坐姿平衡(雙手往前撐地)。
結果:經過三個月的積極治療後,個案手功能恢復的情況良好,目前個案實際年齡為七個月大已經可以雙手張開俯臥在床上,以肚子貼地往後爬,雙手對於玩具及奶瓶也出現抓握的動作,給與玩具時雙手可以將大拇指張開抓握握把,大人嘗試抱她時雙手會做出前伸的動作,抱在身上也會抱住照顧者。指縫間的疤痕觸摸起來較軟、疤痕顏色較退、皮膚敏感度下降。 雙手互握在一起的情形變多,伸手取物的方式較平順,對於覆蓋臉上的東西(手帕)也會拉開,會與照顧者玩躲貓貓,微笑,照顧者表示個案手功能逐步有增進。
結論:併指畸形在術後臨床介入少有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藉由探討早期手部職能治療的介入;包括提供照顧者在術後給予手部疤痕處理之衛教,關節活動度運動、適當的副木擺位及教導手部精細動作發展之技巧,結果降低了個案併指畸形所導致的動作發展障礙,也改善個案精細動作的表現。
關鍵字:併指畸形、早期介入、職能治療、精細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