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您已成功加入此商城會員,後續您可使用以下帳密進行登入,如需變更資料可進入會員專區自行修改,感謝您的支持!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改善疑似ADHD四歲幼兒同儕互動之介入成效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Improving Peer-Interaction of a Four-year Old Child with suspended ADHD
阮震亞1、黃渼芩2
Chen-Ya Juan1, Huang-Mei Chin2
1新生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2中壢市私立盈采幼兒園
1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Hsin Sheng College , 2 Win-Try Preschool, Zhongli City
研究背景與目的:對於班上較為好動且不容易專心的幼兒來說,同儕互動成為這些較為好動且不容易專心四歲的幼兒交朋友的阻礙之一,也會間接影響班上同學上課的困擾。本研究希望藉由單一個案受試者研究的方式,教導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正確方式以增加幼兒與同儕正確互動的行為並觀察其行為反應。
方法:本研究採取單一受試法,依變項為幼兒在班上與同儕正確互動次數;而自變項為遊戲教學介入策略以及區別性增強策略。本研究個案經由非正式ADHD簡易評量量表(http://www.ttyl.mohw.gov.tw/?aid=609& ... amp;iid=3&chk_iid=618) 結果為疑似ADHD幼兒,但還未經過正式醫院聯合評估鑑定。老師先進行為期九天的觀察,而後進行遊戲教學介入。在遊戲教學中,老師與幼兒輪流進行遊戲,分為三階段:等待-輪流-執行。每一個階段都由老師監督幼兒完成並給予鼓勵,共執行一星期。老師在介入期間同時觀察幼兒與同儕互動頻率。一星期後觀察其與同儕正確互動的頻率。在區別性增強方面,老師會製造該名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機會,在幼兒做到正確互動之時,及時給予口頭增強,而在幼兒做出不適當互動之舉前,及時阻止、引導或示範直到幼兒做出正確互動並立即給予口頭增強;若幼兒做出不適當互動之舉,則剝奪其遊戲時間,藉以教導幼兒正確與非正確行為。。
結果:本研究發現該名幼兒在介入前與同儕正確互動頻率較低,九天平均為一次;最低為零次,總共有四天該名幼兒與同儕沒有出現過正確的互動行為。經過老師教導正確的同儕互動行為並使用區別性增強策略後,與同儕正確互動則提升到每日平均3.5次,最低為2次、最高為5次。後期,在沒有實施教學策略,老師卻還是保持區別性增強的策略情況下,該名幼兒仍分別維持四次及三次的維持率。該名幼兒除了與同儕互動次數增加外,其不適當行為(和同學亂發脾氣、罵人、踢人等)亦有減少。
結論:結果顯示直接教導疑似ADHD幼兒正確遊戲方法,不僅可以增加幼兒與同儕正確互動的頻率,也能間接替代其不當行為的產生。
關鍵字:單一受試者研究、區別性增強、同儕互動、學齡前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