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大會論文交流(維護中)

第十五屆 罕病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探討

作家 / 早療協會 報導

罕病幼兒家長親職壓力之探討

The study of Parenting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Rare Disorders

童麗雪1、吳佩芳1、張書蘋1、蔡碧玲1

Li-Hsueh ,Tung 1、Pei-Fang, Wu 1、Shu-Ping ,Chang1、Pi-Ling, Tsai1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早期療育碩士班

1National Taichuni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Graduate program of Early Intervention


 

研究背景與目的:截至2014年4月底止,政府公告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01種,而國內罹患罕見疾病之人數,依照國民健康署的罕見疾病通報個案,為8,572人。罕病幼兒的出生,家長承受巨大壓力,包含情緒調適、孩子身體狀況、經濟及夫妻關係…等壓力。罕病幼兒受先天限制,生理發展緩慢或身體缺陷需要特別照護,以致接受環境刺激過少或生活經驗不足,產生發展或學習障礙,帶給家長莫大衝擊。罕病家長面臨幼兒罹病時之恐慌,後續更需承受不知如何養育罕病孩子壓力,若罕病兒家長壓力未獲得舒解,家庭功能可能喪失,罕病幼兒也因此無法獲得適當照顧及療育。

研究方法:本文採取文獻分析的方式,以「罕見疾病」、「罕病醫療」、「親職壓力」、「早期療育」、「社會支持」…等關鍵詞,蒐集國內近期論文、期刊15篇,以家庭育有罕病或具有特殊需求幼兒之家長,面臨親職壓力之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探討。研究對象則以家庭育有罕見疾病幼兒之家長為主。

結果:建立對具有特殊需求孩子正向認知與態度,鼓勵家長參予支持性團體,藉由經驗交流,讓具有特殊需求孩子能在一個完整及接納的環境中成長(黃璉華,1994)。學者何華國提到,對於家長而言中間系統賴自傳播媒體至否影響人們對障礙者態度、醫療系統是否支持、福利津貼補助是否足以支持低收入家庭養育障礙子女,以及特教資源是否充分運用,進而影響家庭是否能提升障礙子女教育機會與品質(簡伯堅,2011)。罕見疾病幼兒因為特殊疾病因素,讓原本懷抱養育健康寶寶的父母,歷經惶恐憤怒、否認不接受、難過且排斥害怕、認清事實到接納的心路歷程(陳盈穎、黃敬傑,2012),如果罕病兒家長壓力未獲得舒解,家庭結構可能喪失且功能變的零碎,罕病兒無法獲得適當照顧及療育(鄭芬蘭,蔡孟芬,蔡惠玲,2011),更說明罕病家庭之家長需要透過相關資源及社會支持,以因應壓力的過程之困境(蔡孟芬,2006),所以提供該罕病相關資訊連結與服務整合,讓家長從容面對自己最親愛的罕病天使,讓罕病家庭氣氛和諧,對於凝聚家庭力量會更為深厚,是未來思考層面。

結論與建議:以育有罕病幼兒家庭之家長壓力之問題,進行文獻回顧,所得結論與建議如下:(一)喘息服務:喘息的服務適時提供,以舒解罕病家長的照顧壓力,讓罕病幼兒因家長喘息後能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二)參與同質性罕病家庭團體:罕見疾病種類繁多病案例少,家長對於罕病兒相關之罕病資訊受限制,若有相關罕病單位或協會,提供支持性服務,將能促罕病家庭氣氛和諧,同時凝聚家庭力量。(三)罕病家庭應建立正向互動以爭取社會資源支持:罕病家庭除面對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外,仍掛念日後教育、就業或安養問題,專責的教育單位若能介入,規劃個別教育計畫、提供托育照顧以及轉銜服務,將減輕家長對於罕病兒的教育安置困擾。(四)增強罕病資源醫療服務品質及資源可近性:罕病種類不同,需要的醫療介入亦有不同需求,罕病兒需持續追蹤回診,但罕病的醫療資源大都設在大都會,對於居住偏遠地區罕病家庭而言,舟車勞頓往返,及負擔長期回診的交通費用,將產生龐大經濟負擔,若罕見疾病醫療服務品質及醫療資源可近性,家長能就近醫療,可減少交通不便及時間的耗費,罕病兒因疾病突發狀況,可以立即送醫診療,減輕家長在照顧上心理壓力。

 

關鍵字:早期療育、罕見疾病、家庭壓力、社會互動、喘息服務、罕病醫療

== Don't remove this. == -- == Don't remove this. == 0||
系統提供商 - 開店123,系統版本 2.0